观海快评 | 织一张过滤网,才能挡住更多“王攀”复出

日前,武汉理工大学(下称武理)发布通报称王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不予通过。而此前,武理官网发布《关于学校2020年通过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的教师名单公示》,名单中有王攀,后经核实,此王攀确为两年前武理研究生跳楼事件的当事导师。当时,陶崇园跳楼,其亲属将重要原因直指其导师王攀,指出王攀让陶崇园叫其“爸爸”且通过各种方式对陶崇园进行身心压迫。学校调查后让王攀停止招生,一年后王攀道歉、赔款并和家属达成和解。此次公示发布后,武理学生发起实名签署联名信行动,抵制王攀恢复招生资格。

根据教育部今年11月前后出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及该校的相关规定,再对比学校已有的调查结果,这就很能说明王攀不符合相关要求。但武理这一番试探,似乎是此类事件主体间心照不宣的“经验”。假如缺少可以约束关系与权力的有效规则,就只能依靠舆论让其把“手”缩回去。

只不过,舆论不是万金油。对比其他高校此类事件,处理往往不尽人意,但舆论也只有质疑,却缺乏依据。个别导师肆意妄为,也与规则缺失有关,导师的权力大、学校的监管差是很大的问题。前者譬如导师决定学生毕业论文能否过审,决定其能否毕业。后者譬如武理无视教育部相关准则,从内部通过了王攀的申请。另一方面,舆论也不应该代替规则。总的来说,假如既定的规则和对应的监督没有完善,想只靠人性终究是异想天开。

此次事件,也让网友怀疑其试探公众底线。学校按流程把公告挂上,公示期一结束,如果没人看到和抗议,王攀恢复招生就是合理合规的事实。但公众是有记忆的。学校觉得大家不思考,事情过去就行,结果学生引来了激烈的抵制。

部分类似事件,学校选择了以教师的利益为重。比如,在知乎相关问题下有人回答:“学校把教师的利益看得比学生大,在学校眼里,教师是正式职工,而学生是临时工,他们不会为了一个临时工就搞掉自己的优秀正式工。并且学术圈盘根错节。”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学校会试探舆论,想必是计算过“得失”。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那是白纸黑字的底线,就像腐败问题,会有板上钉钉的代价。

对相关现象的批判早已存在,但有些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次,舆论取得了胜利。但舆论能制止几个王攀呢?而靠舆论,终究不如靠制度、靠监管。制度可以织就一张过滤网,过滤一些人,遏制一些人,解放一些人,从而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文/中国海洋大学学生 徐三妹)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