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岛科创“她力量”!山东大学向凤宁:围绕“小小”大豆,产出“大大”成果

编者按

科学殿堂里,离不开女性的力量。她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她们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与奉献的故事。在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市科协联合市妇联共同开展“榜样的力量——优秀女科技工作者风采展”宣传,展现女科技工作者奋斗风采,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力量。

她们当中,有深耕实验室的科研领航者,有甘为人梯的优秀教师,有守护生命健康的杏林先锋,也有勇攀产业高峰的创业实干家,她们以不同姿态诠释着新时代女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致敬青岛科创“她力量”!

创建4个研究平台、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5项、培育大豆新品种“山大5号”……围绕大豆高产及耐盐碱关键基因挖掘和关键育种技术创新开展研究多年,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向凤宁是青岛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之一。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及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目前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06年,我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时,亲历了中美第一轮大豆产业话语权争夺战,经过认真思考,我决意从事大豆高产及耐盐碱种质创新研究。”谈起与大豆科学研究结缘的事情时,向凤宁教授回忆说。

她说,大豆是中美贸易战的“上甘岭”。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至2020年进口依存度高达85%以上,中国大豆产业安全面临着巨大危机。大豆单产低和耐逆性差,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卡脖子”重大问题。

在随后的近20年里,向凤宁教授带领团队,聚焦国家战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利用的需求,围绕大豆高产及耐盐碱关键基因发掘和关键育种技术创新开展研究,创建了4个研究平台:

——用于大规模基因挖掘及新品种选育的遗传材料平台,建立了20万株以上大豆EMS诱变突变体库,拥有1000余份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出一批高产及耐盐大豆新种质/系及新品种,为耐盐碱大豆在黄河三角洲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新材料;

——构建了大豆全基因组信息及表型组鉴定平台,获得591份大豆种质及野生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及耐盐/产量性状表型组数据,筛选了优异单倍型育种材料,有望通过优异单倍型耦合,精准、高效的培育出高产耐盐碱大豆新品种;

——建立了规模化挖掘功能基因及作用机理研究平台,利用GWAS及突变体图位克隆基因方法,发掘出多个调控株型及耐盐碱关键基因,揭示了多个基因的调控机理,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

——建立了高效的大豆基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完成了5个基因的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性评价中间试验,创制了耐盐大豆新种质/品系15份。上述平台的建立,为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基因资源。

基于这些平台,向凤宁教授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2023年,两篇大豆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和《植物细胞》上。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向凤宁教授带领团队在理论技术创新的同时,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利用构建的大豆突变体库,通过系统选育,历经12年的艰苦探索,培育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产耐盐碱大豆新品种“山大5号”,并实现了成果转化。2023年已在全国129个县推广种植,平均亩产达250公斤,每亩增产140元,2024年推广8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000万元。2024年参加了国家大豆油菜大面积高产典型竞赛,山大5号平均单产为301.7公斤/亩,居全国第七名,山东省第二名。

为国培育科研人才

作为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向凤宁教授始终坚持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她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做到在学术研究中做学生的导师,日常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凤宁教授教导学生一定要关注科学前沿,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只埋头于课本知识,科学发展很快,不能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落伍。她说:“长期了解科技前沿工作,也可以学习别人的思想,加快个人进步,了解社会对科研的方向和要求,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向凤宁教授注重培养研究生学术及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大家的优势就是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是一批比较适合发展为未来科学家的人才”。她鼓励学生多去一些科研所学习,增加信息量,为未来的选择做铺垫。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总结能力和科技SCI论文撰写能力,指导研究生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2023》和《植物细胞,2023》上发表论文,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者。

1999年至今,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70余名,主讲了8门本科生及5门研究生课程;参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发育生物学》和数字化教材《趣味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2部本科生教材,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材。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她先后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杰出青年、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24年荣获山东大学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及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科技强国担使命,为国育才守初心。”向凤宁教授表示:“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坚信,每一个女性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力量。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我们将激扬爱国之情,聚焦高质量发展,继续耕耘在科研和教书育人一线,为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吕靖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