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3月12讯 近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做客民生在线直播室,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网谈中,有网友建议加大高新区、蓝谷的科创发展投入;“定制”优惠政策吸引大互联网公司的研发中心来青岛落地,收到市科技局回应。
1
网友建议
加大高新区、蓝谷的科创发展投入
位于城阳区的高新区和位于即墨区的蓝谷是我市寄予厚望的科技创新发展区,然而,这两处科创高地在近两年都出现了严重的发展萎靡。
这一局面是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市科技局将如何在重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招引科创院所、高校、大项目等方面发力,重振高新区和蓝谷的科创发展?
回复
市科技局 党组书记、局长
李天传
网友您好,感谢您关注市科技局的工作。2019年以来,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作为首批试点的四大功能区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它们代表了青岛的“招牌”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科技园区发展,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统筹推进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高新区主园区(通常称为青岛高新区)和蓝谷作为高新区“一区多园”核心区,市科技局采取多维度战略举措重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高新区与蓝谷的创新发展。一是在青岛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中,强化园区资金保障,专门设立园区培育资金,支持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二是在科技园区创新出台“揭榜挂帅”政策,在园区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攻关快速响应机制, 积极对接园区企业技术需求并遴选“揭榜”攻关项目, 随发随评,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三是优先承接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加快构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在园区抓重大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服务提升上率先取得成效。
通过上述举措,青岛市科技局将系统性提升高新区与蓝谷的科创能级,形成“政策引领—资源集聚—产业跃升”的发展闭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网友建议
“定制”优惠政策,吸引大互联网公司的研发中心来青岛落地
很多互联网公司(华为、中兴、腾讯、华三、百度、阿里、小米、美团、字节跳动、海康威视、大华、宁德时代、京东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都建有研发中心,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和在职的研发人员加入。
如果青岛制定专门的政策,大力吸引这些公司来青岛建设青研所,一方面可以增强本地研发能力,极大地促进青岛创新能力,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留住山大、海大、石油大学等大学的优秀人才在本地就业,吸引在外地读大学的山东学生回青工作,对研发人员来说,也有更多的选择,不会轻易离开青岛。
目前,光凭海信、海尔、歌尔等公司,吸引力太小,远远达不到要求。如果怕冲击本地企业,存在保守的思想,只会让青岛被深圳、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远远地抛在身后。建议青岛政府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下去,一定会结出硕果。
回复
市科技局 党组书记、局长
李天传
网友您好,感谢您关注市科技局的工作。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且竞争激烈的当下,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吸引互联网企业落地,特别是企业研发中心,凝聚更多互联网人才。
近年来,我市也在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聚更多互联网产业资源。市科技局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为双招双引主攻方向,充分运用青岛科创平台、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同步强化市区两级政策叠加,加强政策间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互联网领域科技招商工作。
目前,互联网行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新趋势。下一步,我市也将围绕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和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积极引进互联网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有特别优质的企业或重大的项目,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招引落地。随着我市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不断加力,将加速推动我市构建协同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