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爸爸常年在外,青岛8岁男孩守护患病妈妈扛起家

买药,治病。在潘俊名心中,这是顶重要的两件事情。

几年前,潘俊名的妈妈卢吉云因意外导致造血功能严重受损,身体时常疼痛难忍,需定期到医院换血。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自打6岁起,小俊名便站到灶前,掌勺做饭,扛下所有家务。

由于生病,妈妈身体虚弱,疼得严重时,好多天下不了床。虽年纪不大,但潘俊名知道,只有买到药,或到医院换上血,这疼痛才能舒缓一阵。为了照顾好妈妈,每天放学后,潘俊名有套“雷打不动”的流程——先做饭,再兑上一盆温水给妈妈洗脚。

搀扶着妈妈到房间坐下,他挽起袖子,跪坐在那儿,一边洗脚,一边说起学校的周测验。手上动作熟练,言语里却透露出对考试的紧张。

“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俊名今年8岁,洗衣做饭样样行,年纪小小,却有着男子汉的担当。

6岁学做饭 “男娃”变成“男子汉”

离潘俊名放学还有一个小时,卢吉云依然在研究如何使用点读笔。“摆弄了一下午,还没弄明白。原本想着俊名放学回来就能用的。”她面前摊着一本英语练习册,点读笔和使用说明书放在一旁,“从来没用过这个东西。”

不久前,潘俊名获评青岛市2020年度“新时代好少年”,这点读笔是他的奖品。潘俊名就读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新世纪小学,今年二年级。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卢吉云把家安在离学校几百米的小区里。“去年刚租的,六楼租金便宜。我身体不好,有时接不了孩子,这样他就能自己回来。”这是个老式小区的两居室,客厅里整整齐齐码着一排小学书本。

几年前,一次意外导致卢吉云体内血小板严重不足,造血功能严重受损。病情发作时,身体疼痛难忍,只有定期到医院换血才能减轻痛苦。这几年,她的体重从160多斤跌到100斤,最轻的时候只有76斤。因为生病,卢吉云无法工作,家里开销只能依靠在外打工的丈夫,“他爸爸在外地,一年回来一两次,平日家里只有我们娘俩。”

潘俊名6岁时,卢吉云的病情加重,迫于无奈,她开始教小俊名做饭。俊名做的第一顿饭是一锅米饭,“我告诉他,手指竖伸到大米上,水要没过指肚。”可6岁的孩子哪能把握如此精准,他把手指戳进大米里,加上没过指肚的水,蒸出一锅干巴巴的米饭。

“妈妈,好吃吗?”看着孩子期待的目光,平时吃烂面条都会难受呕吐的卢吉云,愣是吃了一碗:“好吃,很好吃。”

如今看来,那顿饭像是一道分水岭,打这儿之后,6岁的小男娃成为小男子汉,开始保护妈妈,撑起这个家。

精打细算 8岁扛起一个家

“吓死我了,还以为糊锅了。”时过两年,8岁的潘俊名已经能从容应对厨房里的任何问题。早五点,晚五点,他每天在家做两顿饭。这饭大多都是面条,拌上豆瓣酱,他能吃好几顿。“我不做菜的。”潘俊名告诉记者。

“其实他是怕花钱,他爱吃白菜,但老舍不得买。”自去年起,卢吉云以“零花钱”的名义让俊名接过“财政大权”。见不得孩子顿顿只吃面条,不久前,卢吉云托人买了一颗白菜回家。见到白菜,俊名开心坏了:“妈妈,你买白菜啦!”紧接着又问:“你怎么提上来的?多少钱啊?”

一颗两块五的白菜,潘俊名有点心疼,“这得攒多少个瓶子呀!”他嘀咕道。这颗白菜,他用清水煮着吃了一个月,吃到最后只剩下手掌大的时候,又有点舍不得,于是便默不吭声地把小白菜藏进了冰箱里。

为了能让妈妈多吃点饭,他会特意将面条和菜煮得很烂。“孩子很孝顺,但有时也觉得挺对不起他的。”这段时间,潘俊名出现视力下降现象,上课看不清黑板,班主任委婉提醒卢吉云该给孩子配副眼镜了。“孩子也回来说过,每次提起这事我就心酸,只能跟他说再等等,再等等。”一副眼镜却也成了妈妈对儿子的一份愧疚。

“妈妈,困难都是暂时的。”

了解到潘俊名的家庭情况后,西海岸新区裕阳爱心服务站“青春助学站”主动联系,与其结对进行帮扶,并准备给俊名申请助学金。卢吉云怕孩子心里有负担,但俊名却反过来安慰道:“妈妈,没关系,困难都是暂时的。现在我好好学习,有能力之后我也会去献爱心,帮助其他人。”

在潘俊名的成长过程中,卢吉云最常说的两个词就是“孝心”与“爱心”:“人活在这世上,不在于赚多少钱,只要有‘孝心’和‘爱心’,这人才算是立住了。”虽然家里困难,但每隔一段时间,潘俊名便会想办法参加公益。今年夏天,他卖掉攒了一暑假的瓶子,给环卫工人买了水和手套。不久前,他还和妈妈一起去了敬老院看望老人。

在他心里,爱心就像一根接力棒:“就像妈妈和大家把爱心传给我一样,这是份责任,我也要继续传下去。”下午5点多,天还有一丝亮光,母子俩坐在小桌前一起吃晚饭。透过隔窗看去,俊名坐得端正,正低着头吃面。你看着他,就会相信,这日子总会好起来。(文字|韩彤彤 图片、视频|张力伟)

为了能让妈妈多吃点饭,他会特意将面条和菜煮得很烂。

早五点,晚五点,潘俊名每天要做两顿饭。

面条拌上豆瓣酱,他能吃好几顿。

在潘俊名的房间里,有一面“奖状墙”。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