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6日讯 3月14日是第六个“国际数学日”,同时也是广为人知的“圆周率日”(π日)。为此,青岛科技馆集中开展了系列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通过跨学科融合,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打造沉浸式数学体验场景,激发大家对数学与艺术融合之美的探索热情。
周末的青岛科技馆,人头攒动、精彩连连。在馆内有一个“明星”人物,总能点燃受众的热情,他就是“π博士”。“π博士”带着自己的助手“蓝色大π”,为大小朋友开展了“π学课堂”,为大家深入了解和走进“π”这个神秘的数学符号。
在馆内,“π博士”的身影出现在“科学达人秀”等节目中,“闪现”在场馆内,还带领大家走进了别开生面的“海底课堂”……在各个场景下,他发出了“背π挑战”、纸牌数学等游戏,引得大小朋友纷纷挑战“记忆力极限”,通过更长的数字记忆,对“π”这个神秘又古老的数学符号进行探索与致敬,近距离感受数学的魅力。
其中,“海底π学家课堂”就设置在青岛科技馆的负一层。在这里,“大海的礼物——生命的律动”公益临展,正将各类贝壳呈现在观众面前。立足这个展览,围绕“国际数学日”的主题,“π博士”将数学与海洋相结合,点燃了公众的求知欲。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在与“π博士”的互动中,详细了解了鹦鹉螺等贝壳内蕴含的“数学密码”。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大家还发挥想象力和对贝壳的审美,参与了贝壳手工设计和制造,在互动中让贝壳和数学等知识入脑、入心。
这是青岛科技馆最近“上新”的公益临展。该展览以实物展示与科普内容相搭配,系统展示了贝壳生长规律、国内贝壳分布特点、贝壳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史等知识;还通过对贝壳的加工和创造,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贝壳之美。在青岛科技馆,这样临展常换常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展览并不是扁平化的展示,而是与各类科普活动相结合,以更为丰满和立体的展览方式进行科普。
当然,在青岛科技馆的系列活动中,“π”的魅力早已突破了场馆物理空间的限制。过去一周,不少市民和游客已经与“π”偶遇过。青岛科技馆推出的“π学家漂流记”活动,覆盖了栈桥、五四广场、中山路圣弥厄尔大教堂、大学路网红墙、青岛市图书馆等热门景点。当大大的蓝色“π”出现在这些地方,立刻就成为了引人瞩目的顶流。拥抱“π”、接受“π”发起的“背π挑战”,很多人在奇趣数学挑战带中得到了科学好礼。不少人表示,“π”不仅是数学日的“代言人”,也是探索快乐的“代言人”。
科学无界限。用这种方式,青岛科技馆不仅“走到”了市民和游客身边,也让科学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流淌”、扩散,以多变的风格、多样的形式,突破空间界限,真正走到了公众心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