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家电维修乱象,头部平台啄木鸟维修被点名。报道称,啄木鸟维修对员工培训重销售而轻技能。培训经理表示,上门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如果客户嫌贵,就表演一出“双簧戏”给顾客看。
客户的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维修师傅上门打开水龙头,收费100多元;客户给燃气灶更换电池后,没拿掉电池帽,师傅给客户更换成本20元左右的点火器,再将电池帽拿掉,收费250多元……这样的场面令我们气愤,但细想来又觉得心惊:日常生活中,自己有没有这样被“宰一刀”呢?
客观而言,“维修刺客”不是现在才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维修行业一直“水很深”。一些维修人员“漫天要价”,也是抓住了消费者维权举证难的软肋,即便消费者投诉,也很难得到说法。人们一直期待能通过一种模式,使维修人员从“散兵游勇”变成“正规军”。像啄木鸟维修这种平台,一度被人们寄予厚望。人们迫切希望这样的头部平台能改变维修行业的运营模式。然而,媒体的报道让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病大修、无病乱修等问题,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变本加厉,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3月15日晚间,啄木鸟平台发表声明称,问题都是平台责任,已成立专项调查组。这样的姿态似乎值得肯定,但此次曝光的问题,显然不是靠一个姿态就可以解决的。如同有维修工所言,平台的佣金高达六成,维修师傅只能拿到四成,“想赚钱只能靠换东西”。由于维修平台掌握客源渠道,假如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接不到维修单。另外,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在某投诉网站上的投诉量超过6000条,与用户之间的争议纠纷接连不断。
人们苦“维修刺客”久矣,绝不能再让互联网维修平台垄断渠道之后,在人们的伤口之上再狠宰一刀。这样的平台不是为行业祛除病害的“啄木鸟”,而是进一步恶化行业生态的毒瘤。对于此次曝光出来的问题,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对平台予以严惩,并健全监督机制,想方设法拔掉“维修刺客”的那些“刺”。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