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教育磨合,把好“度”找准“点”

好似只有一个寒假的距离,DeepSeek的“出圈”让“AI+教育”迅速融入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近,不少老师反映学生作业里的“AI味”很浓,“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等话题也频频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热议。

曾经每到开学之初,网络上总会传出一些一晚不睡完成整个假期作业的“奇迹”,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指望瞬间爆发的“小宇宙”;今年的开学季,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成了不少学生的“作业救星”,有不少家长反映:“出门到超市买个菜的工夫,孩子用AI完成了两套英语试卷”“作业挑不出半点问题,远远超出真实水平”。

除了赶作业,学生们还尝试用AI写征文、做PPT、画手抄报……有些学生甚至扎堆交流“如何用DeepSeek写作业”的秘笈。

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家长的担忧已从孩子作业难以完成,转变为忧虑作业完成速度过快。究其原因,是害怕孩子过度依赖AI ,致使思维能力退化。教育专家也提醒,这类借助AI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极有可能使学生在后续学习进程中,呈现出显著的“知识碎片化”状况。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本质上和直接“抄答案”并无二致。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走了捷径,实际上却严重背离了作业设计的初衷。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养成“惰性”,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在家校对学生使用AI工具深感忧虑之时,若只是简单粗暴地将AI视作洪水猛兽,无疑是不明智的。在借力AI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应讲清AI作为辅助工具的用法和逻辑,让孩子们懂得学会“思考”的过程远比获取“答案”更重要。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诸多城市纷纷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比如,青岛正立足自身优势,加快DeepSeek大模型的接入和本地化部署,“投喂”本地教育教学资源,训练青岛特色的教育“智能体”,精准赋能“教”与“学”;中小学校通过创设不同的“AI+”场景,主动拥抱“AI+教育”时代的到来。比如,在最近的开学季,有的学校尝试用“数字人”进行开学演讲,有的让学生们借助AI完成创意绘画、视频作品等;家长们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也开始借力AI,进行英语对话等交互式学习,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出生在“Z世代”的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不折不扣的“原住民”——他们伴随着电子产品、社交媒体和高速网络成长起来,接触、使用AI将更频繁和熟练。

那么,该如何让AI成为青少年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搭子”?

学校和教师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主动欢迎AI这位“新同事”。同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从“师生互动”的双元模式,向“师-生-AI”三元互动转型。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量身打造AI通识课程,培养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作业设计上,多想想这个作业题怎么出,才能引导学生思考,让作业逐渐从“知识重复”向“思维训练”升级。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关键引路人,则需要以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拥抱AI带来的改变,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因噎废食”,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共同探索AI的奇妙世界,一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AI正与万物磨合,与教育磨合。把准AI在教学环境中使用的“度”,找准与AI相处的平衡“点”,AI就一定会成为提升“教”与“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好“帮手”。(杨琪琪)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