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加快系统级创新!看海信如何构筑新型显示技术“护城河”

开栏的话

当下,青岛正聚焦“10+1”重点产业方向,在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上聚力攻坚求实效,推进实施重点赛道梯度培育,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质生产力。

青岛日报今起推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企业策》专栏,走进企业,探寻创新之道,挖掘典型案例,展示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探索出的新路径、研发出的新成果和培育出的新优势。

在芯片、大模型、屏幕等多维度加快系统级创新

海信:构筑新型显示技术“护城河”

“人们总说,索尼‘大法’好,但是我想说,没有什么‘大法’不可撼动。”在3月10日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海信视像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王烨东自信地说。

索尼,曾经是中国电视企业“仰望”的对象。如今,海信敢于向其叫板,离不开在新型显示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有调研显示,海信此前发布的一款Mini LED机型的用户中22%曾是索尼用户。在软硬件创新上的同步加力,让海信在新型显示领域构筑起牢固的技术“护城河”。

行业首创AI光色同控技术、行业唯一具备二次降反工艺的屏幕、行业首发U+Mini LED 光晕控制系统……此次发布会上,王烨东屡次提及“首发”技术,便是海信在新型显示技术上多向度创新突围的缩影。

某种意义上,显示技术是一门研究光与色的技术。光决定明暗,色决定真实感。不断提升光色体验,是显示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海信在芯片上持续研发投入,历时三年、投资过亿元研发了全球首颗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突破了光色同控的技术难题。

“有了这款芯片,相当于给电视上加了一个独立显卡,而且是5090级别的超顶级独立显卡。”王烨东介绍,传统的单一控光技术对于控光的精细程度达到了极致,但是对于光色同步及逐点映射的关注度不足,海信的光色同控芯片能够在图像输出前,分别对光色信息进行提取和高精解析,然后再将光色逐点映射拟合后输出,实现对光色系统的重构和精准管理。今年,这款芯片将在海信的多款新品上搭载上市。

不只是画质芯片。作为新型显示的重要技术路线,Mini LED和Micro LED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LED芯片的支撑。海信以资本并购的方式,布局LED芯片,将Mini LED及Micro LED产业布局延伸至最前端。海信依托乾照光电自研的全球领先高性能RGB-Mini LED 背光芯片,并攻克了LED三色芯片应用中的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关键瓶颈,率先达成三基色光源背光的产业化。今年,搭载了海信自研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的RGB-Mini LED电视将与消费者见面。

不仅如此,海信也将大模型引入显示领域。2024年,海信自研星海大模型问世。大模型覆盖语言大模型、视觉生成大模型、多模态理解大模型三大系列,不仅在语言理解、文本创作、自然对话、图像创作、万物识别等方面具备行业领先的能力,在场景画质优化上也具备强大实力。海信依托自研的星海多模态大模型以及信芯AI芯片,结合庞大影像数据库,实现全链路AI计算画质。通过AI推理引擎,能够实现基于人眼感知的精准画质处理和智能交互的全面融合。

屏幕是显示效果呈现的重要载体。尽管随着全息显示等技术的发展,超越屏幕的显示被认为是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从目前来看平板显示与全息显示仍是两条并行不悖的产业赛道。当前,围绕面板和屏幕的创新依然是显示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海信与显示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联合研发黑曜屏,并持续迭代。作为目前行业唯一具备二次降反工艺的屏幕,黑曜屏给人的印象是“一眼纯黑、通透立体”,带来的好处是反射率更低,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光线对屏幕显示的干扰。

据王烨东介绍,今年全新升级的黑曜屏拥有行业最低的1.28%反射率,相比普通屏幕,黑度提升4倍。同时,黑曜屏采用了STW多维宽视角光学增强技术,能够带来超广的观看视角增益,助推破解左右45°视角的漏光和变色问题。

事实上,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推动显示效果日益走向“极致”,行业创新早已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性创新。除却关键的软硬件,每一个细部的创新也都被给予重视。抬头看看月亮、路灯时会发现,自然发光体周围本就存在光晕,正是这些自然现象让世界更真实。但是,背光光晕残留一直是沉浸感的“天敌”。为此,海信从聚光芯片、透镜、控光芯片、1∶1点阵精控光、布光矩阵和超微距OD六大维度全面升级,打造“去伪存真”的光晕控制系统。

凭借在新型显示技术上的持续精进,海信在高端市场交出优异答卷。2024年海信系电视百英寸以上尺寸的出货量全球第一。自家电以旧换新“国补”启动以来,E8N系列在高端旗舰产品中增速最快,最高时甚至达到了5倍于索尼在高端旗舰大盘中的份额。(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