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科技创新”
企业发挥科研“钻头精神”,深耕技术打造好产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优质服务
深挖“市场创新”
瞄准时代大势,在“一米宽”的赛道上,平度企业抓好差异化优势,加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地
深挖“生态创新”
以生态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生态磁吸效应让平度80%规上企业能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配套
在平度市同和街道的德盛机械车间里,一台直径仅20厘米的摩托车曲轴正在经历0.001毫米级的精密加工。这个看似微小的金属件,引来奔驰、宝马等国际巨头递来订单,改写了中国高端发动机曲轴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平度,像这样在细分领域掘地三尺的企业集群,正在用“一米宽”的专注,凿出“千米深”的产业纵深。从德盛机械0.001毫米的执着,到新力通300亿元的行业赋能,这些在专业领域深潜的企业,正用技术压强突破市场壁垒。
它们的实践印证:在制造业的深水区,比扩张版图更重要的是锻造深度,当“一米宽”的赛道掘至“千米深”时,涌出的不仅是产业活水,更是制造业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动能。
技术深潜:从“单点爆破”到“集成创新”
新力通新材料的生产线上,炉管表面结焦的顽疾被新型材料攻克。公司负责人展示着新老产品对比:原先结满黑色焦块的炉管,如今通体泛着金属原色。“这层氧化膜仿佛为炉管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防护服,有效阻挡了乙烯裂解过程中产生的催化焦碳,并防止了炉管的渗碳现象,从而解决了乙烯裂解炉运行周期过短的长期困扰难题。”这项突破使清焦周期延长5倍,炉管寿命延长2倍,可为行业降低600元/吨的生产成本。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部分乙烯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若这些产能全部采用新力通的新材料炉管,每年可节省成本约300亿元。
天祥食品集团则联合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攻克花生油营养锁鲜技术,推出“五鲜初榨”工艺,年转化花生30万吨,带动50万亩种植基地升级,40余项核心技术支撑其稳居“中国花生油加工十强”。“市场变幻莫测,产品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去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必须沉下心来,用匠心精神深耕技术,打造好产品。”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强说。
这种技术深潜的“钻头精神”,在平度制造业并不鲜见。钢研昊普的工程师团队历时多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把300吨级装备的温控精度做到±5℃,相当于在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控制每粒沙子的温度;立博汽车变速箱的齿轮啮合噪音被控制在35分贝以下,比图书馆翻书声更轻微;花帝集团扎根平度,深耕细作食用香精香料研发、生产近30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居国内前三……
近年来,平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示范企业创建成果显著,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同比增长16.7%,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19家、同比增长101.7%。
市场深拓:从“本土深耕”到“全球竞逐”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新兴市场消费需求爆发,为中国企业提供新机遇。以东南亚、中东、拉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对高性价比的工业品、数字服务、新能源技术需求旺盛,成为民企出海的新蓝海。
瞄准时代大势,在“一米宽”的赛道上,平度企业正抓好差异化优势,加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地。
淄柴博洋的装配车间里,刚刚下线的N350柴油发动机正在打包。这个占据全国六成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墙面上挂着37个国家的认证证书。“我们的出海地图是用技术标准绘制的,每进入一个国家,就留下一套认证参数。”淄柴博洋董事长赵书健介绍,他们主导制定的船用发动机防腐蚀标准,已被东南亚多个国家采纳为行业规范。
畅隆装备的专利墙背后,藏着20余项行业标准制定的博弈故事。其研发的智能铸造系统,用自定义的“铸造良品率计算公式”倒逼国外供应商修改设备参数。
这种从“填空者”到“出题者”的转变,在昌辉管业的实验室同样上演——他们研发的耐腐蚀测试模型,已成为全球特种管道企业的“通关考题”。立博汽车13年专注重型卡车变速箱,打破外资垄断,AT变速箱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排气法兰更拿下全球17%份额,成为国际巨头的“关键零件库”。
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平度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平度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生态深融:从“单兵突进”到“雨林共生”
在产业发展中,需形成较为完整、可以依存共生的产业链条,构建雨林共生的产业生态。平度一批企业以生态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天祥食品打造“从种子到餐桌”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建成智能化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生产线,年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30万农户增收。淄柴博洋联合央企攻关高压共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推动船舶动力从“制造”迈向“智造”。
东橡科技将输送带销往全国及欧洲、北美、南美等世界各地。这家占据全球输送带市场20%份额的企业,带动的不仅是自身产值,更催生出平度的“橡胶产业雨林”。总经理李坤辉指着供应链图谱介绍:“周边50公里内几乎能找到所有配套,连国外企业都来设立胶料检测中心。”这种生态磁吸效应,让平度形成了多个百亿级产业链,80%的规上企业能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配套。
产业生态的纵深发展,在钢研昊普的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项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个“国之重器”的落地,不仅实现国产替代,更带动航空材料、核电设备等高端产业升级;畅隆装备主导制定20余项行业标准,以专利集群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技术外溢效应如同涟漪扩散:华威五金的铸件处理设备因此突破热应力控制难题,新力通的纳米涂层技术获得新的应用场景。数据显示,平度制造业本地配套率从2018年的43%提升至67%,形成技术共生体的“自进化”能力。
“唯有将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才能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从一根曲轴、一滴花生油到一台发动机……平度这一批企业用匠心打磨技术,用创新定义标准,用生态重塑价值,在全球化竞争中书写了“小巨人”的“大传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