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开盒”行为 为隐私信息上锁
近期,百度高管的女儿“开盒”网友,引发人们对“开盒”这一网络暴力行为的关注。
“开盒”,本意为打开包装盒,如今在网络语境下,已演变成“网络黑话”,指利用非法手段网络搜索、挖掘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网暴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
“开盒”行为背后的成因复杂。一方面,利益驱动下的“数据黑产”泛滥。在一些非法交易平台上,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从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到家庭住址,被一网打尽。这些被贩卖的信息成为“开盒者”手中的“武器”,他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对目标人物展开精准攻击。
另一方面,部分网民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淡薄,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肆意妄为,为了寻求刺激,不惜侵犯他人隐私。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渴望认同感和归属感,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饭圈文化”的畸形发展更是让“开盒”这类网络暴力有了土壤。“控评”“出征”成为追星群体的常规操作,粉丝们盲目站队。在这种氛围下,稍有不同意见,便可能招来攻击、谩骂。
面对网络暴力乱象,加强依法治理刻不容缓。法律应如同利剑高悬,斩断非法获取和贩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让个人信息不再成为任人买卖的“商品”。对于实施“开盒”行为的违法者,必须依法严惩。与此同时,要全面提升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针对“饭圈”等特定网络社群,相关部门应实施精准化监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强化平台责任、开展专项整治等手段,引导粉丝群体形成理性、文明的追星理念。
在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开盒”行为的受害者,只有汇聚全社会力量,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才能让网络空间保持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