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委书记访谈|王锋:蓄势与突破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青岛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

区市强,则青岛强。在青岛今年聚力攻坚求实效的各项重点工作中,各区市的新思考、新谋划,关系到青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构成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底座。青岛日报今推出《打头阵当先锋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区(市)委书记访谈》,展现各区市今年的工作思路,创新打法。

世界著名投资人瑞·达利欧曾说,“在狂涛骇浪中保持航向的能力,才是区分伟大与平庸的真正标尺。”
若将青岛喻作一艘航船,那市南区便是助力前行的船桨之一,船桨虽不似风帆借势远航,却是无风时破浪前行的依凭。
铢分毫析,市南作为中心城区占据资源集聚优势的同时,土地资源也相对宥乏,如何找到资源约束型城区的“逆袭公式”,在全市发展布局中找准定位,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市南要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作示范、见实效’,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主动扛起责任和担当,在新时代浪潮中扬起风帆,全速破浪前行。”在接受专访时,市南区委书记王锋给出发力方向。
图片

市南区委书记王锋 邢志峰 摄  

市南区2024年的GDP站上1650亿元关口,稳居青岛十区市第四;固投累计增速达到6.5%,排行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792亿元,站稳十区市“榜眼”位置。
“我们不要‘内卷’式竞争,更不能躺平,还是要保持发展定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1+6+1’主导+创新产业体系,提质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全力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作示范、当样板。”王锋坚定地说。

01



产业向“新”,蓄势突破‍‍
记者:围绕“创新”这一主旋律,市南今年新提出“1+6+1”主导+创新产业体系,在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兴和未来产业、赛道,市南如何精准发力?
王锋:今年,我们在“1+6”主导产业基础上再“+1”,抢先布局新兴产业赛道,为未来发展培育新引擎。以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现代金融、高端商务、时尚消费、航运贸易、文化旅游组成“1+6”产业体系,是我们的优势主导产业,也是市南区经济发展的底座。
另一个“1”,是我们要抢先布局以创新为引领的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赛道,其中海洋产业、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瞄准国家战略;垂直领域大模型、高端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虚拟现实、数据要素依托数字经济优势;空天信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着眼未来趋势。这些产业赛道,市南区有基础、有优势,市南科创资源丰富、高校院所集聚、人才发展环境优异,还拥有众多数字经济领域企业。
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2025年市南区“1+6+1”招商引资工作方案》,重点推进138个主导产业项目落地,其中将重点推进37个创新领域项目落地。比如,垂直领域大模型、数据要素等领域,将加快培育省级重点数厂、数商5家以上,打造静态交通、港口AI等领域10个AI垂域模型;低空经济、空天信息、具身智能等领域,加快“低空+文旅”融合发展,支持中国移动等企业推进卫星通信与地面5G、物联网融合发展,助力青成科技加快特种四足机器人、水下智能仿生机器人研发应用等。
在助力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还将实施“扬帆计划”和“引擎计划”,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要达到85亿元,未来3年实现成果转化数量、科技创新主体数量、技术经纪人数量“三个倍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记者:制造业不是市南的强项,我们为什么会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王锋:受区域空间限制,市南制造业不是强项,但我们仍要努力探索发展新空间。智能网联汽车极石汽车是我们首个以“总部+飞地”模式引进的外资制造业大项目,自第一款极石01发布以来,已销往近30个国家和地区,交付约5500台、海外未交付订单超8000台,今年还将再生产1.2万台以上,成为智能网联车“青岛造、卖全球”的代表。
另外,去年我们引进的国内无人驾驶行业的头部企业新石器,将山东区域总部落户在市南区,目前新石器和顺丰合作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已在全市推广应用。城投新能源也将总部设在市南,正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快布局。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新能源汽车+文旅”跨界融合,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消费场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消费体验。
另外,我们正在和市国企合作,规划建设数字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未来的市南区将形成集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运营等于一体的格局,成为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02



投资招商,四位一体
记者:市南近年来不断探索“投创投、招创投、创投招、创投投”四位一体资本招商路径,这一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锋: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投创投”“招创投”,支持区属国有企业出资近10亿元参股投向鑫宸科创、前海母基金、天图资本等十余家国内头部机构,推动中国中化旗下投资平台中化绿色母基金、洪泰基金总部、规模30亿元的工银AIC股权投资基金、海信集团CVC产业投资机构亿洋创投等落地市南。
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创投招”和“创投投”。其实,市南招商引资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四位一体”资本招商打法,更在于合作伙伴的“无价信任”。
我们可以与创投机构资源共享,将招商触角延伸至创投机构投资的企业,围绕创投机构的“朋友圈”和上下游、被投企业项目等精准筛选,这份信任可抵万金。
当然,我们也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市南,推动区属国企由“城投”向“产投”加速转变,目前私募基金投资市南项目共有101个,在投本金38.36亿元。
记者:在这一模式推进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呢?
王锋:我们前期投资的天图资本,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获取了稳健的收益。后期天图资本会在市南落户一家基金管理人机构,天图资本的品牌成长加速营等活动也将放在市南区举办,带来丰富的项目资源。
万物新生是国内最大的“人工智能+环保”类型的循环经济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二手交易与服务上市公司。通过天图资本引荐,其旗下两大核心业务板块“爱回收”国际业务总部及“爱分类”全国总部都成功落地市南,已为我市贡献外资1亿美元、税收1.16亿元、零售业销售额46.85亿元,上拉全市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个百分点。

图片

市南区爱回收·爱分类项目(回收机)
万物新生落地后,区属国企又联合洪泰基金投资2.2亿元,支持“爱分类”总部5年内上市。这样,“投创投、招创投、创投招、创投投”四位一体资本招商模式就形成了“闭环”,提升对招引项目的投资合作能力。
在市南,像这样的风投案例还有很多。对国资来说,创投风投不仅要考虑财务回报,还要兼顾战略布局、产业升级和社会效益等,即使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能够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带来优质产业链或者解决更多就业,也都是一种投资收益。

03



老城再造,打磨“精品”
记者:去年,市南打造的首届“里院喜剧节”不仅让青岛里院圈粉无数,也让人看到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全新范式。今年的喜剧节又将如何呈现?
王锋:去年的“里院喜剧节”给我们带来了惊喜,10天的时间有247万人次到老街区看喜剧、观街景、尝美食、品文化,单日最高客流超34万人次,青岛里院在喜剧艺术熏陶下迅速“出圈”。
目前,新一届“里院喜剧节”正在筹划中。将继续以里院为场景,邀请国内顶级的喜剧团队和明星参与,将百年里院的市井烟火气与喜剧艺术结合,挖掘里院历史中的邻里文化、市井故事,转化为喜剧创作素材,策划脱口秀、即兴喜剧、互动游戏等轻量化、高参与度的活动形式,做到既专业又接地气,给游客带来一场喜剧盛宴。

图片

2024年“里院喜剧节” 王雷 摄
不一样的是,今年我们还将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喜剧节从单纯做活动向全域文旅生态转型,街区内设置喜剧装置艺术、快闪剧场,联动周边咖啡馆、民宿推出“喜剧套餐”,开发“喜剧+市集”“喜剧+夜游”等复合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游客在赏剧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留在街区。
我们还将加快“里院喜剧节”IP化运营与衍生开发,推出专属IP形象及文创产品,将里院喜剧节固化为城市文化新名片,推动市南区从“景区旅游目的地”向“文化旅游目的地”转型,助力老城复兴与文旅产业升级。
记者:历史城区实现复兴和繁荣,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进一步提升历史城区品质,推动实现持续性、常态化繁荣,市南今年有何计划和打法?
王锋:目前,历史城区的保护修缮基本完成,已经全面转入街区运营阶段。对我们而言,迎来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更具挑战的新课题。比如,去年有超过7000万人次到中山路“逛街里”,我们如何把人气转为商气,让游客把消费留下来?去年我们举办3500余场次演艺活动,今年将如何提升文化演艺品质,培育消费新热点?
在国际上,“Golden Mile”常用于代表经济繁荣和商业活动密集的区域。在市南也有两条“黄金英里”,一条是即将启动建设的奥帆黄金步道,一条是长约1500米的百年中山路。对于市南人极其珍视的老城区,我们的行动从来都不是追求速度,而是用时间来沉淀品质。所以,今年我们工作的重点还是在做精做优业态上下功夫。

记者|锡复春 曹森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