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委书记访谈|高健:“老”与“新”的对立统一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在青岛的城市版图上,市北始终是个充满辩证张力的存在——这片百年老城区,既承载过老青岛“工业心脏”的辉煌,也经历过产业空心化的阵痛;既肩负着保留历史文化肌理的使命,又面临着更新与迭代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市北区委书记高健眼中,“老”与“新”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双变量。他任职市北后,以“创新驱动、价值重构”为导向,盘活存量、做强增量,为老城高质量发展破题作答。
短短数年,这片原先的老城区已然蜕变、新生。昔日闲置的土地、厂房被唤醒,“后海”“老四方”等城市板块开始呈现绰约风姿,构筑起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市北。微短剧、大数据、新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落地生根,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新引擎,更在悄然间重塑区域产业生态格局。
这仅是开篇起笔。近年来,市北在城市更新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区域焕新升级。如今,随着一批批更新项目落地、收尾,市北正迎来更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能的最佳释放期,前期探索的经验也到了巩固与拓展的重要阶段。
访谈中,高健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市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在于以科创之“新”引领发展之“质”。
“我们要将市北打造成科创磁力场、策源地,充分利用城市更新释放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依托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等优质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汇聚,以要素聚变催化科创蝶变,推动全区实现‘空间更新’到‘动能升级’的跨越。”高健说。

图片

市北区委书记高健 邢志峰 摄  

正如亚马逊雨林中95%的物种关系尚未被认知,一个城区的创新潜力同样不可估量。如何在这一历史机遇期精准布局,在未来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已成为市北高质量发展“未来式”的核心命题。

01



打造具有“人情味”的市北‍‍
记者:市北区作为青岛中心城区,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加强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理解“关键”二字?
高健:近年来,市北“两带三区”发展布局不断优化,“2+6”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为老城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市北已迈入更新成果向经济发展效能转化的释放期,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更是决定未来能否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机遇期。
记者:杭州“六小龙”现象出圈引发众多城市“反思”,也用事实证明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的城市竞争正悄然提速。今年,市北如何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
高健:在关于杭州“六小龙”现象出圈的讨论中,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被广泛提及。今年是市北“营商增效年”,我们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头等大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这考验的是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要提升城区管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又要尊商重商亲商爱商,打造具有“人情味”的市北,让各类市场主体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记者:除了营商环境优化之外,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高健:杭州“六小龙”现象中,六大领军企业均崛起于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强劲赋能作用,这也是老城区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驱动力。
其实,去年我们就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发布“科创引领11条”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全国第3个、全省首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落地。去年,全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达13.5亿元、同比增长24.5%,研发投入强度在市内三区中率先突破1%。目前,市北创新型中小企业267家、专精特新企业140家、“雏鹰”企业31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车、檬豆等企业搭建全方位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不低于90%。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轻链科技等一批5G应用孵化创新载体,推动更多孵化企业落地生根。

02



培育产业新动能
记者: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今年,市北如何承接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系统布局“2+6”特色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全区产业提档升级?
高健:今年,市北将精准对标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承接健康食品饮料和康复医疗器械两大赛道,同时持续完善“2+6”特色产业体系。
在都市工业方面,我们将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推动生命健康科技高端智造产业基地一期投产达效、二期启动建设,确保贝蒙特产业园主体封顶,打造“医疗康复器械+智慧康养”新生态;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实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首期运营,塑造先发竞争优势。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我们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落地农银基金、山港基金等项目,实现东软载波创新中心项目竣工投产,突破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持续塑强新媒体产业,建设青岛网络微短剧展示中心,以“微短剧+”赋能千行万业,打造青岛微短剧全生态链产业园。
记者:近两年,市北凭借大项目的强劲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今年,市北在推进重点项目上如何谋划布局?
高健:去年,我们聚力谋划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25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列全市第一。其中,美青工业园运营后预计亩均年产值达800万元,山东海洋数字科技产业中心项目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这些都是我们立足老城实际,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的典范。
今年,我们仍坚持突出项目“生命线”地位,全力推进总投资928.8亿元的8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青岛海湾集团高端化工研发创新基地(一期)等14个项目早投产、快满产;在项目招引上,充分发挥主城区资源优势,瞄准前沿高端精选招商领域,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以上、总部类重点企业10家以上。

03



激活消费增长新引擎
记者:消费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市北是商贸大区,商业空间布局多元,品牌业态丰富,去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全市第三。植根既有优势,市北如何蓄势图新?
高健:传统商贸区破局,关键在业态。去年,市北在消费新业态布局上动作频频,多点发力激发消费潜能,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提升。比如,全年兑付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2.4亿元,居全市第一;成功引入山姆会员店、京东MALL、理想汽车等50余家首店。
下一步,市北将利用新一轮促消费政策清单,做强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积极引入“西游记”等首发项目和国潮新势力,把首发经济的短期“流量”变为长期“存量”;实施商圈建设升级行动,优化台东等传统商圈,培育物美等新兴商圈,省内率先建成山姆会员店,年内实现5个云仓线上销售,抢跑新零售赛道。
记者: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区域商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我们注意到,市北正依托汽车贸易大道优化产业布局,未来这一区域如何以“优”促“进”?
高健:汽车贸易大道是市北“两带三区”发展布局中“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近两年,我们聚焦这一产业带,着力打造青锋国际汽车产业园,承接新能源企业新品牌落位,已引进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和胶东半岛最大的理想汽车交付中心,招引华为鸿蒙智行全生态项目全省首店,汇聚比亚迪、哪吒、极狐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将启动未来出行大道先导区建设,打造华为鸿蒙智行体验中心、全国首批小米全生态展馆,构建汽车、展示、文化“三个中心”,布局新品发布会、人才培训会、汽车主题餐饮和休闲业态,探寻除销售外的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增值服务。
记者:历史城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旅魅力,正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针对这一片区,市北有何新动作?
高健:目前,市北已累计完成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25万平方米,无棣路波螺油子·十二阶、信号山街区修缮基本完成,实现各有风味、一步一景。今年,我们将统筹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5A景区创建和老城区申遗工作,启动4.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加快无棣路街区开街运营,加强上海路-武定路、馆陶路、信号山等街区业态导入。
其中,无棣路街区规划里院美食、艺文体验、沉浸社交等业态,依托波螺油子·十二阶开展特色节会,打造闲适生活文化体验街区;上海路-武定路街区依托别墅群、里院导入餐饮民宿、创意零售等业态,打造多元文化消费体验街区;馆陶路街区探索引入“金融基因”外的新变量,打造老城沉浸式市井文化休闲街区。

记者|锡复春 余瑞新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