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青岛,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踏入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万亩蓝莓基地,一颗颗饱满多汁的蓝莓缀满枝头,宛若晶莹剔透的蓝宝石,让人垂涎欲滴。走进平度市古岘镇的香椿种植基地,一排排香椿树已“吐”出嫩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其间采摘着头茬春芽,抢“鲜”供应“春天第一香”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个春季,源自乡野田间的青岛“土特产”,正加速变身为一个个“抢手货”,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小小“土特产”,大有可为。
一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在“特”字上谋出路。一方水土养一方味,茂盛的果树林、肥沃的菜园里,藏着青岛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美食风味。深藏乡土的美味,想要闯出市场,深耕特色化、差异化是必然选择。清甜爽口的胶州大白菜、果香馥郁的马连庄甜瓜、色泽鲜艳的店埠胡萝卜……可以说,每一个声名远播的青岛“土特产”背后,都有着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之路。
把“土特产”做大做强,产品过硬是前提,打响品牌是关键。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产品种类繁多,在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的同时,也要着力把特色资源转化为好品牌。近些年,青岛围绕农业品牌化建设,持续做大“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出王哥庄大馒头、崂山茶、黄岛蓝莓等一批在全国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2.2万余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当一方乡土成为一系列叫得响的品牌“香飘四方”,便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活力和潜力。目前,“青岛农品”带动农产品市场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二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在“新”字上寻突破。历经千年岁月,胶州大白菜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不仅经久不衰,还火出了圈,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大白菜品牌,远销美欧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帮嫩薄、汁乳白、纤维细、味鲜美”,胶州大白菜好吃,固然与当地的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的赋能。胶州聚集了胶研、和丰、东茂等多家大白菜育种企业,突破传统育种方式,开启了胶州大白菜的新赛道,不仅高产还能稳产,不仅口味佳还营养全。此外,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当地建成了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在土壤优化、肥料施用、病害防治、精准灌溉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借力科技手段,青岛的“新”土特产也在快速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以墨瑞鳕为例,通过实现百万尾级别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墨瑞鳕,如今成了莱西特产,年产值最高可达到320公斤,不仅是当地传统淡水鱼养殖的延伸,还成为“新”的土特产,擦亮了乡土特色的金字招牌。
三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在“链”字上下功夫。一份份“土特产”,既凝聚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让“土特产”成为“致富果”,就需要用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从种蓝莓卖蓝莓到生产蓝莓汁、蓝莓果酱,在西海岸新区,全区蓝莓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超40亿元;从种樱桃到采摘樱桃,再到举办樱桃节打造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作为青岛重要的樱桃采摘地,杨家山里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从种茶到直播卖茶,再到品香茗、用茶膳、赏茶艺等各类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开发,一杯崂山茶品牌价值现已跃升至17.58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叶”。
挖掘“特”的核心,立足“新”的业态,找准“产”的方向,一粒种子、一个果子、一颗蔬菜,也能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撑起增收致富的大民生。(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