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
不久前,赵阿婆接到自称“中央网监局”的电话,称她“涉及一个大案”,要求配合调查。
在骗子的恐吓下,赵阿婆透露了60余万元存款信息,并在骗子要求下,购买了新手机单线联系。
李先生察觉母亲异常后,及时带她到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西渡派出所报警。 经核实,赵阿婆的钱款尚未转出。民警当场揭穿骗局,并向赵阿婆开展反诈宣传,与此同时,骗子竟来了电话。
民警接过电话表明身份,严厉警告对方停止诈骗后,骗子直接挂断了电话。 经过民警耐心解释,赵阿婆幡然醒悟,感激民警及时劝阻,避免了巨额损失。
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紧盯电信网络诈骗新动向新手法,依托“砺剑2025”系列专项行动,全环节落实技术拦截防阻、分级预警劝阻、快速止付挽损、着力破案攻坚等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等各类违法犯罪,坚决遏制发案、全力减少损失,全市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0.8%和21.1%。
警方介绍,诈骗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在引流渠道、资金转移等方面不断更新变换手法。据统计,今年以来,上海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诈骗发案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购物、冒充平台客服、虚假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招嫖。其中,虚假投资理财发案占比超过40%,主要手法是以股票、期货、虚拟币等投资获利为幌子,诱导安装虚假投资APP进而骗取钱财。
从案件损失看,既遂案件平均案损超过5万元,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假冒公检法类案件,虽然发案数较少,但平均案损超过35万元。
从引流渠道看,网络端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80%,几乎涵盖所有常见诈骗类型;通过电话端、短信端引发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虚假贷款类诈骗。
从被骗群体看,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38岁,中青年群体是主要受骗群体。老年、中年和青少年群体易受骗类型分别是假冒客服类、虚假购物类和网络游戏交易类,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名网购保健品被骗的86岁老人,最小的则是1名在网上找免费代打网游被骗的7岁小学生。
上海警方提示:
凡是要求将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用网约车送到指定地点或者派人上门来取的,都是诈骗。
凡是要求购买购物卡储值卡并通过告知卡号卡密进行充值的,都是诈骗。
凡是以投资理财或是取消付费服务为由,诱导下载所谓App后要求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的,都是诈骗。
警方提请市民群众提高警惕,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