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升级,挺向“深蓝”
科创资源汇集、引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青岛蓝谷“海洋科学城”加速崛起
■勇闯近万米海底的“蛟龙号”。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蛟龙号”的最新消息。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深海探路者“蛟龙号”的大本营。去年11月开始,“蛟龙号”接受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关键部件的升级换装,进入关键作业能力提升应用海试阶段。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超300次,调查范围已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作为代表中国深潜实力的“国之重器”,“蛟龙号”承载着我国深海探测的梦想,也书写着海洋科研的壮阔篇章。
勇闯近万米海底的“蛟龙号”,是青岛蓝谷海洋科研成果云集的缩影。在青岛蓝谷,众多承载着探索海洋奥秘,引领科技突破的“国之重器”,正引领蓝色浪潮,“海洋科学城”建设图景越发清晰。
技术突破引领深海革命
“蛟龙号”此次升级主要包括7000米级大容量、长寿命、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系统和高效直驱型低噪直流推进等关键部件升级,同时需优化液压系统、视像传输系统、作业工具包和故障诊断辅助决策等系统。
“蛟龙号”升级后配装的推进器,桨叶由3片变为4片,通过系统结构调整提升动力,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2.5海里提升到3海里以上,并且实现了装备的国产化。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水下资源和环境探测工作,“蛟龙号”对灯光和观察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摄像设备升级为广视角、高辨别度的超高清视频设备,视频传输系统升级为更高效的视频传输系统,以便为后续的科学考察任务积累重要的视频数据。
升级改造后,“蛟龙号”将通过系统升级节能减耗和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升作业性能和作业效率。同时可显著提升“蛟龙号”整体性能及安全作业能力,塑强技术领先优势,强化深海探测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能力。
据了解,今年,“蛟龙号”将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持续开展科学考察,为我国深海资源环境调查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装备技术的持续进化,将推动我国深海科学调查向更广阔海域、更复杂环境、更精细尺度全面拓展,为深海探秘贡献更多智慧。
创新引擎释放蓝色动能
如今,海洋科创已成为青岛蓝谷的一张王牌。依托区域内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以及山东大学(青岛)等高等院校设立的校区或研究院,青岛蓝谷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和支撑带动作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国信1号”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纪元。
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纪元的“国信1号”大型养殖工船,总长约250米,排水量13万吨,养殖水体9万立方米,可开展大黄鱼、石斑鱼、三文鱼等名优鱼种养殖。截至2024年11月,累计产出高品质成鱼3000余吨。推动海水养殖由近岸走向深远海、由传统养殖走向现代工业化模式、由固定养殖设施走向移动式养殖装备。在“国信1号”的基础上,“国信2号”对工船总体设计、功能区划、新能源利用等进行了160余项优化升级改进,积极打造养殖工船2.0版,以规模效应实现深远海养殖智能装备系列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目前,“国信2-1号”已顺利出坞,“国信2-2号”即将出坞,两船预计于今年上半年交付。届时,将实现3艘养殖工船同时运营,年产鱼1万吨。
“智飞”轮引领着海航科技发展新趋势。
全世界最早投入商业化运行且吨位最大的新建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轮,总长117.15米,型宽17.32米,型深9.9米,载箱量316TEU,满载排水量约8000吨,2022年4月22日以来航行900多航次4.8万多海里,智能航行系统始终安全运行。海船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研究与“智飞”轮示范应用斩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引领着海航科技发展新趋势。
在青岛蓝谷,不仅有这些引领海洋科技变革,铸造深海奇迹的“大块头”,也有突破技术壁垒,探路海洋科技前沿的蓝色“小巨人”。
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深远海网箱智能化作业系统、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打破了关键技术的国外垄断,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波浪传感器(HZ-WAVES-1A),能够在极端海洋环境中准确测量波浪的高度、周期、方向等关键参数,且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耐腐蚀、抗风浪等海洋环境特点,确保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和传输的稳定性。其在多个海域实现布放及应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海“神器”。
在这片蓝色沃土上,科技含量高、技术引领性强的众多“定海神针”汇聚成海洋先进装备集群,持续促进深海装备性能提升,拓展海洋服务边界,丰富着智慧海洋应用场景。
■“海燕”水下滑翔机入选青岛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
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
科创资源优势,最终还是要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青岛蓝谷以科技为基,产业为锚,持续增强海洋科创优势,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目前,蓝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14个,其中省部级以上57个。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打造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9大公共研发平台,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等海洋重点学科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形成全覆盖。
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青岛蓝谷布局了包括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在内的3个新兴产业,以及海洋文旅和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形成了“3+2”的产业体系。此外,蓝谷还搭建了四大千亩产业园框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海洋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导向偏弱,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重难点问题,青岛蓝谷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落实“十个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海洋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海燕”滑翔机入选全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落地飞秒激光项目解决切割领域关键问题,山东省首台套水下洗网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川大青岛研究院孵化的川青院新材料公司累计产值超2亿元……
为进一步激活科创引擎,加速建设海洋科研高地,青岛蓝谷今年将重点做好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实施的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项目具备落地条件。同时,落实好与山东大学、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实科技集团等工作专班机制,加快山东大学(青岛)学生创业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规划建设,跟踪推动一批成熟成果和关联产业项目落地,承接产业溢出。
科创矩阵加速崛起,蔚蓝沃土活力迸发。随着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深蓝”,青岛蓝谷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强国战略,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入强劲“蓝色动能”。(窦衍凤)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