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力汇聚,奔赴乡村振兴的多维之旅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3月28日讯 27日上午,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的紫斐蓝莓项目基地,参与“团聚青年・乡约振兴”主题实践活动的青年们正认真听着工作人员介绍。20余名市直单位和中央驻青单位的团委、青工委负责同志参与本次实践活动。通过“产业+文化+生态+红色”四维探访模式和“走、看、听、议”多维体验,机关青年们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了乡村振兴的青岛路径。

走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的绿泽画院,记者看到,画室里,签约画师们手执画笔,认真地创作油画。展厅里,一幅幅风格迥异的油画在洁白的墙上显得十分亮眼,参访的青年们一边欣赏画作一边相互讨论着。这座始建于1997年的乡村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华丽蜕变,如今已成为占地72亩的文化产业巨头,不仅荣获“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张家楼街道的艺术创客街区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街边环境经过精心优化后充满艺术气息,曾经闲置的房屋被巧妙地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通过引进30余位艺术家,开办达尼“农民画校”,培育60余名农民画师,实现了艺术资源与乡村人才的双向激活。

“这趟参观让我对乡村发展有了新认识,画院和艺术创客街区,让文化艺术成为乡村新名片!”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张筱涵激动地表示。

在张家楼街道多彩农场,参访团了解了“村企共建、保底收益+分红”模式的实践成果。通过“共建共富”这一创新路径,这片200亩的综合性农业园区盘活了闲置土地,实现了高效利用。同时,园区还积极开展农耕研学、节庆活动等多元经营项目,带动了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我了解到我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加深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市财政局于鹤柏表示。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设置的座谈交流环节在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的杨家山里红色驿站开展。座谈会上,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曙光介绍了全市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大家结合此次活动的见闻,围绕乡村振兴话题各抒己见。

青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刘源远表示,青年干部应在实践中淬炼党性,在基层中汲取智慧,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这场座谈交流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明确方向,更好地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座谈会后,青年们依次参观了乡村共创学堂、中共青岛工委旧址、黄泥巷村和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红色基因的延续。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青年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坚定了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的信念。参观了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来自市委党史研究院的张东玉表示,作为党史史志工作者,他将立足工作岗位,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留住记忆乡愁,努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睹了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看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特色农产品走向四方。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张东玉说。

市委宣传部王小玮告诉记者,踏入杨家山里田园共创学堂与田园会客厅,目之所及,皆是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步之所至,丈量出乡村文旅融合的坚实步伐。在这里,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让她收获颇多。

活动的最后一站,青年们来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与道德模范姜恩兰面对面。21年前,姜恩兰丈夫离世,留下高达2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她凭借一间饭馆还清所有债务……青年们认真听着姜恩兰的自述。她用21年时间,把人心里的‘信’字一针一线绣了出来。一场生动的“道德模范课”,在这间略显陈旧的小饭馆进行着。“已经还清了(债务),后面我打算把饭馆整一下。”姜恩兰笑着对大家说。她身上展现出的乐观、诚信、责任与担当,让现场的青年们备受鼓舞。

此次活动是共青团组织汇聚青年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不仅搭台架桥促成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更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近年来,青岛正立足全国一流目标定位,高质量推进6个省级、10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并带动建设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探索青岛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光丽)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