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29日讯 “滴滴滴滴……”中午12点,手机突然响起,这不是“干饭提醒”,而是扬沙重度污染预警,空气质量指数从早晨7点的109,飙升到了348,空气中仿佛有双无形大手给城市套上茶色滤镜。这些直径不足发丝5%的颗粒,便如隐形的健康刺客,正在发动一场针对人类文明的渗透战。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扬沙天气提醒。
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并不是一种天气情况,简单来说,扬沙的本质是“物理课代表”,是由强风卷起的沙尘(如工地扬尘、裸露的土壤),颗粒物直径多在10-100微米,扬沙天能见度随距离呈现“渐变黄”特效,1公里外物体呈土黄色,春季高发,沙尘来了,大家只能“盼风息”,说明沙尘因风而起,风停则止。而雾霾的本质是“化学课代表”,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PM2.5、二氧化硫等)构成,颗粒直径多小于2.5微米,雾霾天则像给城市套上“灰白滤镜”,远处景物呈现模糊灰白色,秋冬季高发,雾霾来了,我们只能“等风来”,风平浪静的天气,空气对流和扩散条件差,污染物扩散就会慢。
沙尘天气对健康的危害,呼吸系统首当其冲。0.5到2微米的颗粒物能突破鼻腔纤毛防线直达支气管,引发黏膜水肿和炎性因子风暴。肺泡巨噬细胞在吞噬异物过程中释放的活性氧,可能诱发DNA损伤。有数据显示,沙尘期间哮喘急性发作风险提升3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化率增加70%。
心血管系统也面临隐形危机。有研究发现,沙尘暴期间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较非沙尘日增加12%到18%,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增幅最高(RR=1.21,95%CI:1.07-1.36)。住院数据分析表明,PM₁₀浓度每升高50μg/m³,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风险增加7.3%。
特殊人群风险倍增。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沙尘天气可能会对她们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暴露于沙尘环境,胎儿低体重风险增加18%,早产率增加14%;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沙尘的侵害。他们患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沙尘天气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感染概率升高40%;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沙尘中的颗粒物更为敏感。他们的呼吸道更窄,更容易受到刺激,因此在沙尘天气中更容易出现咳嗽、气喘等问题。
市疾控中心专家潘璐介绍,沙尘天气的科学防护首先要备好个人防护四件套。防护口罩应该选择符合GB/T 32610-2016标准的标有N95/KN95/FFP2的口罩,注意检查鼻夹密封性,并及时更换。沙尘天气时,应避免佩戴隐形眼镜,可选择护目镜、防风镜或防风眼罩等,避免风沙入眼,降低眼干、流泪、角膜擦伤等风险。戴帽外套可是移动帐篷,让发丝不再成为沙尘的俘虏。市民回到室内后,及时更换衣物,立即洗手、洗脸,用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清洗后应做好补水保湿,防止皮肤干痒。
专家提醒,扬沙天气,还要做好室内防护,市民应注意关闭门窗、升级门窗密封条,降低沙尘进入室内,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沙尘严重时,可手动加大空气净化器的风量。
沙尘天气虽是大自然的“呼吸阵痛”,但绝非人类健康的“无解难题”。研究表明,及时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可降低80%以上的沙尘相关疾病风险。市民除了紧闭门窗筑起第一道防线,用N95口罩为呼吸道装上“智能滤网”,也可以关注“青岛疾病控制”公众号发布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根据指数等级选择自己的健康防护措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