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30日讯 3月27日下午,“深海一号”携“蛟龙”号正式出发后,起先并没有直接向着茫茫的印度洋进发。船员告诉我,晚上船要到三亚港3号锚地抛锚,等第二天边检人员登船对大家安检后再出发。航行没多久,夜幕就将船的四周染成了黑色,科考队员们陆续从前甲板回到了房间。此时船沿着海岸线向东偏南的方向航行,虽然一直靠近陆地,但手机信号已经时有时无了。
28日上午一觉醒来,我就发现“深海一号”已经抛锚,船的前方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凤凰岛。来到驾驶室,三副正在值班,他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和晚上8点到12点。这样加上二副、大副,每人在驾驶室轮流工作8小时,一天正好排满。没过多久,三副便接到边检人员即将登船的消息。随后,船上广播所有船队员到餐厅集合接受安检。在餐厅边的走廊上,边检人员一一确认了大家的身份。中午,“深海一号”就在温暖的南海海面上向南航行了。
航行途中,“深海一号”开展了救生消防培训和演习。随后,“深海大讲堂”正式开启。29日,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栾锡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等科研人员进行了演讲,上、下午排得满满当当。
栾锡武说,我们本次要去调查的印度洋公海海域,此前中国科学家对该区域调查认知很少,即使世界科学家对这片区域的调查也非常少。所以希望通过“蛟龙”号载人深潜等调查,能在海底发现从未被发现过的海山、热液、冷泉等独特地形地貌,并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填补调查研究空白。
按照国内外传统惯例,每次海洋科考若是发现新的海底地形地貌,对其进行命名是一项重要任务。本航次要去的印度洋公海海域,调查研究较少,所以大家非常期待有新发现。2024年底,我去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采访时获赠一本《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9)》,从中发现了我国科学家以青岛栈桥这一海滨著名景点命名的一处海底热液区——“栈桥1号热液区”,它就位于印度洋海底。书中还记录了“郑和海岭”“苏轼海丘”“蓬莱海山”等带有中国韵味的命名。栾锡武告诉我,在公开刊物上,我国科学家还把东海冲绳海槽中的断裂命名为“崂山断裂”“平度断裂”等。这些命名都是基于“大洋一号”等科考船的调查发现,显示了深海科考装备的重要性和我国大洋科考的实力。而对海底地理实体的发现、命名,也促进了国内外科学家在相关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海洋交流合作。
29日下午,李新正的演讲,将大家的目光聚焦深海大洋的海山。从定义上来说,狭义上的海山通常是指海面下高度超过周边海底1000米的海底隆起,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广义上的海山还包括海底隆起高度在500米到1000米的海隆,以及数量众多但高度不足500米的深海丘陵。据初步统计,全球60%以上的海山分布于太平洋。相对周边深海,海山具有更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使鱼类更容易获取食物,从而吸引其在此聚集、产卵和觅食。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生物群落,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誉为“海底花园”。李新正说,目前全球3万多座海山,科考仅对约1%的海山进行了生物取样,其中调查比较充分的只有50多座。
海山中的生物格外吸睛,它们基本由软珊瑚、海绵等固着生活的动物构成,类似陆地上的灌木丛、森林、草地一样的生境,为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李新正分享的一株白色、条状海绵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因为这是2013年6月19日“蛟龙”号在1120米的南海采集上来的。2013年6月,“蛟龙”号结束海试阶段,开启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当时,李新正参加了该航次,后来他们将“蛟龙”号发现、采集的这个海绵新物种命名为“蛟龙棍棒海绵”。10多年过去了,在本航次中,李新正将再次搭载“蛟龙”号下潜。大家给他“下任务”:一定要以“蛟龙”号再命名几个新物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文/图)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