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县如何跳好“工业舞步”——访平度市委书记赵兴绩
■经过奋进与积淀,平度“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作用渐显,使产业在细胞层面不断产生裂变,让工业这头壮硕的大象跳出轻盈的舞步。
■抢占新赛道,急不得也慢不得。不能急急忙忙地跟风,要在依托区域传统优势基础上,抢抓风口、追求裂变。同时,要谋定快动,有前瞻性思维,提前规划布局。
■汽车领域有个术语,叫“涡轮增压”。对平度未来发展而言,青岛都市圈就如同那个涡轮,能激发“增压效应”,放大高铁时代“同城价值”,提升城市能级。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青年中的奋斗者。我们将以最大诚意,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最优的政策、最优的环境、最优的服务,让大家在平度追逐青春梦想,实现青春价值。
2020公园。
这里拥有山东省县域最广袤的耕地,连续13年稳坐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交椅,粮食产量占青岛近半壁江山;这里亦是青岛都市圈的“几何中心”,境内荣乌、青新等5条高速纵横交错,是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县级市……
这里就是平度,一个曾被贴上“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散而不聚”标签的地方。而如今,随着其在视野、格局、能级上的提质升级,之前的旧标签正悄然被撕掉。
刚过去的2024年,平度交出一份彰显发展韧性的“成绩单”:217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同比增长19.2%;再次入选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62亿元,再攀历史新高……
“作为山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大,‘大’是平度的鲜明标签。但140万平度人不耽于此,‘大而强’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追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平度市委书记赵兴绩言简意赅,阐述其对平度发展的期待目标。
平度市委书记赵兴绩
星光不负赶路人。经过奋进与积淀,平度提质创优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宜居样板区、民生幸福均衡区、社会治理引领区等“五区”建设的作用渐显——新河化工基地扩区拓围、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南村、新河再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1.7万户市场主体注册成立,这座城市迎来更多并肩奋进的“城市合伙人”……在平度,产业在细胞层面产生裂变,工业这头壮硕的大象也跳出轻盈的舞步,“破与立”的探索渐露峥嵘。
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
时代大潮,风云际会。去年底,省政府正式批复平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基地、山水田园宜居城市三个明确定位。处于“咽喉之地”的平度,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光阴迫,从来急。“县域发展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在战略重点上集中火力,在特色赛道上建立不可替代性。”赵兴绩表示,平度将坚定不移聚焦项目为王,着力育动能、蓄势能;聚焦产业升级,着力强实体、优环境;聚焦改革攻坚,着力拼创新、促开放;聚焦惠农强村,着力塑品牌、创示范。
“哪怕不见水花,也要坚定地投石问路,相信涟漪或大道,总有一个会出现。”在赵兴绩看来,平度当前战略叠加优势前所未有,重大机遇弥足珍贵,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接续奋斗,从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抢占赛道,从稍纵即逝的政策窗口中抢抓机遇,始终保持发展力度不减、热度不降、干劲不松、成果不断,以实干实绩回报全市人民新期待。
两个“破千亿”,挺直发展“硬脊梁”
记者:2024年,平度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62亿元。新的一年,如何重塑“钢筋铁骨”?
赵兴绩:对平度来讲,制造业是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体系中占比近1/3。为进一步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把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作为“五区”建设之首,成立由我和市长任总指挥的组织架构,组建分管副市长牵头的五大攻坚专班,落实闭环管理机制,牵引资源、力量向先进制造业聚集。这几年取得了不错成效,2023年平度工业总产值达到1011亿元,成为青岛第五个产值过千亿的区市;2024年在持续承压的情况下,也突破1062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工业立市强市不动摇,紧扣新型工业化发展主线,持续推动工作重心向工业领域聚焦,政策红利向工业发展倾斜,资源配置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使产业在细胞层面不断产生裂变,让工业这头壮硕的大象跳出轻盈的舞步。比如,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方面,轮胎产业是平度的传统产业,历经多年发展,斜交胎产能占全省1/3,但受限于政策和市场竞争影响,亟须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将出台橡胶轮胎产业发展计划,聚力在特种轮胎等细分赛道突破项目招引的同时,引导格锐达、启航轮胎等存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比如,推动特色产业壮大方面,我们的美妆编艺、通航物流等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塑造品牌,积极构建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像通航物流产业,将依托青岛市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积极融入青岛工业无人机、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加强与深圳天鹰兄弟、北京千方集团等通航整机制造商及核心技术企业对接,启用青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综合服务平台,计划年内签约落地航迅信息科技项目等总投资3亿元的6个延链补链项目,推动通航物流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助力低空产业在青岛、全省形成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抢占新赛道,急不得也慢不得。不能急急忙忙地跟风,要在依托区域传统优势基础上,抢抓风口、追求裂变。同时,要谋定快动,有前瞻性思维,提前规划布局。
记者:按照去年经济增速估算,2025年平度GDP有望突破1000亿元。这个标志性数字,对平度意味着什么?
赵兴绩:这应该说是我们连续抓发展的成果,或者说是阶段性验证“五区”建设思路正确的一个标志,对于平度有着里程碑意义。到了千亿以后,我们干部群众这种自信心就更强了,外界对平度可能也会有一个全新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GDP有望破千亿,但我们的农业占比依然保持在15%左右。目前全国GDP过千亿的县市,农业占比达15%的凤毛麟角。这说明,我们整个三产发展比较均衡、科学。作为全国农业大市,我们坚定扛牢守护粮食安全重担,在加力发展二产、三产的同时,继续夯实一产优势,努力做大做强。
汽车领域有个术语,叫“涡轮增压”。对平度未来发展而言,青岛都市圈就如同那个涡轮,能激发“增压效应”,放大高铁时代“同城价值”,提升城市能级。
记者:近年来,平度持续发力美妆睫毛产业,举办CNE美甲美睫大会、美妆睫毛产业博览会等。今年,平度对该产业定位是怎样的?有哪些新的谋划和打算?
赵兴绩:美妆睫毛产业作为平度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近50年发展,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市场份额占全球70%。我们先后承办了美妆睫毛产业博览会、CNE美甲美睫大会等。
睫毛产业是平度的特色富民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平度百亿级的产业集群之一,2025年,我们将以“两园两基地”平台为支撑,打出“展会拉动、园区联动、创新驱动”组合拳,加快推进平度睫毛核心竞争力和数字化运营水平提升,打造全球最大的睫毛生产基地,持续擦亮“中国美妆用品(睫毛)产业之都·平度”名片。
美妆睫毛产业博览会。
聚焦“展会拉动”。在继续举办CNE美甲美睫大会、中国(国际)美妆睫毛产业博览会等“国字号”展会基础上,举办平度睫博会,全方位提升平度睫毛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推动美妆睫毛企业“走出去”,加速产品创新和品牌国际化进程。
聚焦“园区联动”。加快总投资40亿元的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美妆配套产业园和大泽山、旧店生产基地等“两园两基地”建设,推动睫毛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产业闭环”新生态。全部建成后,可集聚千余家企业,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
印象大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聚焦“创新驱动”。在上游,聚焦原材料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补齐化纤原料生产环节空白。在中游,持续加快智能装备研发,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联合成立美妆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完善“美妆睫毛产业大脑”,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打造睫毛半成品和后端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在下游,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与1688、抖音等线上销售平台合作,助力企业向终端销售转型升级。
用“小财政”办好“大民生”
记者:作为青岛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今年如何抓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赵兴绩:2025年,平度将依托资源禀赋,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率先发展区。
聚焦产业升级,推动农业基础更稳固。严守耕地红线,加快万亩智慧化绿色增粮示范区、国家花生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拓展“平度优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建立“平度优农”品牌授权标准、模式和办法,持续叫响平度农产品品牌。聚焦农业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发力培育300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重点实施天祥高端食品产业园等22个重点农业产业项目,推动现代农业沿链聚合、集群布局。
“平度优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
聚焦乡村发展,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连片建设25个市级和美乡村,高标准建成印象大泽、向阳红2个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实施村庄建设项目300个以上。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分类引导3个试点镇突破发展。
聚焦共同富裕,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纵深推进强村富民五年行动,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实施新型主体培育“三百”工程,壮大百家农民合作社、百家家庭农场、百家农村电商,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更多农村公共资源上线交易,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记者:平度民生“包袱”重,财政不宽裕,转型发展压力大。新的一年,平度将重点关注哪些民生领域,用“小财政”办好“大民生”?
赵兴绩:尽管平度发展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仍坚持把绝大部分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已连续12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以上。2025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等重点工程,高质量推进10件22项民生实事,进一步构建“多元化”供给机制,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服务的需求。
深入实施“学有优教”工程,建成威海路学校、广州路小学北校区,修缮改造70所薄弱中小学校舍,完善升级32所中小学食堂设施设备,推进城区中小学午餐全覆盖。
深入实施“病有良医”工程,持续推进平度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建设,推动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与平度市中医医院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青岛北部中医医疗次中心。开展基层卫生院6S标准化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200个村庄卫生室。
深入实施“老有颐养”工程,实施养老服务优质提升行动,建成1处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建、改扩建3处社区嵌入式老年人照护中心,优化231处养老服务站功能,新增签约家庭养老床位320张,完成适老化改造1200户,构筑分层分类养老服务体系。
打好县域崛起“突围战”
记者:人才因城而聚,城市因才而兴。当前,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平度如何打好人才“突围战”?
赵兴绩:平度的发展得益于创新、依托于人才。近年来,我们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打造青烟潍八区(市)农业人才发展联盟等平台载体,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1.5万人。2025年,平度市将从“区域协同、平台赋能、生态优化”三个方面发力,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做深做实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持续扩大引才腹地。依托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的区位优势,打造“近邻辐射+远朋联动”的双轨引才模式,全年计划引进各类人才6500人以上。
梯次培育企业科创平台,提升自主育才能力。聚焦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平度市10条重点产业链,遴选100家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一对一”帮助企业培育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激发对高端人才培育的内生动力。创新技能人才校企共育模式,探索建立“校聘企用”机制,更好发挥以才育才作用。
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实现“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教育、医疗、出行等“一站式”服务;实施人才安居行动,完善“人才社区-专家公寓-青年驿站”安居体系;深化“才遇平度共创未来”品牌创建,增强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青年中的奋斗者。我们将以最大诚意,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最优的政策、最优的环境、最优的服务,让大家在平度追逐青春梦想,实现青春价值。
记者: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中央不断提出“强信心”,请谈谈平度的信心何在?
赵兴绩:信心主要来源于5个方面。
信心来源于上级的政策利好。比如,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等政策,对于区域发展、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信心来源于平度日益坚实的发展基础。41个工业门类中平度有33个,集聚33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家企业,孕育形成以海信为代表的智能家电、以青啤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以海湾化工为代表的高端化工、以钢研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四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度达到75.7%。
信心来源于平度干部作风能力的持续提升。平度各级干部的责任心、敬业精神、素质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精诚团结、干事创业的正气合力更加充盈。
信心来源于平度富集的要素资源。平度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现有耕地263.4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9亿斤左右,连续13年获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连续12年蝉联全省产粮大县“冠军”,20种国家地标产品数量稳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是全国唯一粮油肉果总产均跨入百强的县市。人力资源充沛,全市有各类人才11.5万,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技师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6万人,每年可“订单式”输出职业技术人才5000多人、储备产业工人1万多名,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超90%。
信心来源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几年,我们通过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完善“直通书记市长信箱”、涉企(项目)重大问题直报联调等机制,努力为在平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创业、舒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24年,全市共有152家企业实现升规纳统、同比增长49%;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李德银)
青岛日报2025年3月31日1版
青岛日报2025年3月31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