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科考记③ | 在深海一线教学“深潜”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日讯 3月28日中午以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以12节(注:节是航海速度单位,也称为海里。1节=1海里/时=1852米/每小时)左右的速度一刻不停地向南行驶。连日来,船在非常平静的海面上前进,几乎让人感受不到晃动。

在船上,其实一点都闲不下来,“深海大讲堂”持续在开展,还有其他培训等安排。31日上午,“深海一号”上进行了一堂“蛟龙”培训课:潜航员傅文韬开展了2025年“蛟龙”号印度洋共享航次下潜科学家理论培训。随后,潜航员赵晟娅和杨一帆轮流在“蛟龙”号内对科考队员进行了现场培训,让大家明晰舱内作业规程、常规操作和注意事项。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7062米,创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深下潜纪录。由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当然,作为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培训课上,傅文韬分享了一些刻骨铭心的下潜经历,而这些经历后来也不断转化为经验和技术,助力“蛟龙”号改造升级。

傅文韬告诉大家,“蛟龙”号基本依靠无动力自主下沉与上浮。下潜前,工作人员给“蛟龙”号搭载一定重量的压载铁,使潜水器能够依靠自身重力自主下沉。上浮时,“蛟龙”号抛掉压载铁,以提高潜器的浮力,使其自主浮上海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龙’号作业模式。”傅文韬举例说,若不能抛弃压载铁或抛弃压载铁不能上浮,可以抛弃水银、机械手等,还可以使用应急缆绳。

“主驾驶和左驾驶分别负责潜水器的全面操控作业和通讯保障,下潜科学家负责右舷观察窗观察、警戒,并对海底作业目标拍照,作好记录。”在“蛟龙”号内,赵晟娅和杨一帆一一给科考队员介绍下潜流程等,“下潜过程中,舱内温度会逐渐降低,舱内的冷凝水会不停地在舱壁凝结、流下,更加让人感到湿冷。本次下潜深度较深,潜器内的温度会较低,大家一定要穿上厚衣服,注意保暖……”

不知不觉,午饭时间到了,但这丝毫没有减少大家进入“蛟龙”号学习的热情。“能跟‘蛟龙’号亲密接触,感觉真好!”科考队员们普遍如此反应。(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文/图 视频制作 法柳 陈海芹)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