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日讯 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谱系障碍让他们的世界与众不同。这种被俗称为“自闭症”的神经发育障碍,犹如一层无形的屏障,将欢声笑语隔绝在许多家庭之外。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一位孤独症患儿母亲的真实讲述,展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用理解与关爱为这些“星星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
“我是一名孤独症患儿的妈妈,我的孩子叫阳阳(化名)。从孩子出生起,我就满怀期待,盼望着他健康快乐的成长。可随着他逐渐长大,我的不安却与日俱增。”阳阳的母亲说。
阳阳几个月大时,别的孩子被逗弄会咯咯笑,他却安静的出奇,眼神也很少与人交流。一岁多时,他还不会叫爸爸妈妈;两岁时,他的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只对小皮球情有独钟;他还会反复开关抽屉,沉浸在这种单调的动作里……
三岁那年,幼儿园老师委婉地提醒家长关注阳阳的社交表现。家长带着阳阳来到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就诊。心理科专家耐心地询问了阳阳的成长细节,并通过互动观察初步评估了他的情况。随后,专家为他安排了全面发育水平评估,并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了详细测评,通过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在标准化场景中观察他的社交互动等表现。最终,阳阳被确诊为孤独症。
“在心理科专家的开导和鼓励下,我紧紧握住阳阳的小手,默默下定决心,无论多难,我都要陪他走出孤独的世界。”阳阳的母亲说。
在心理科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她和阳阳踏上了漫长的治疗之路。心理科团队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案,通过行为训练、语言康复、社交互动引导等方式,帮助阳阳一点点进步。同时,他们也教会家长如何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识别出那些尚未成熟的行为和情感。
突然有一天,阳阳指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冒出的白烟,问:“这是什么?”那一刻,母亲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对普通的孩子或许微不足道,但对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而言,却是努力后最珍贵的回报。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到6岁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训练,对孩子的预后有着极大的帮助。
作为山东省开设最早、规模最大、设置最全面的儿童心理行为专业科室,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心理科有着专业的诊疗专家团队,拥有国内领先的评估诊断工具及评估师,同时拥有独特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模式,以全生涯规划和融合教育为导向,覆盖语言、认知、社交技能、生活自理及照顾者技能提升等方面,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优质服务保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