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3日讯 大力发展海上旅游是丰富文旅消费业态、激发文体旅消费活力的重要一环。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开展旅游强市建设行动。完成全市海上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深化海上旅游资源整合和海岛旅游开发攻坚。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力争接待邮轮出入境游客8万人次以上。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获悉,今年,我市持续推动海上旅游码头项目建设,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级,全面优化青岛海上旅游服务品质,创新“海上游”特色产品供给,持续擦亮青岛海洋旅游“名片”。
连续两个假期实现“零投诉”
一直以来,青岛沿海缺少高标准的客运码头,码头站点设施简陋,泊位稀缺,与峻美蜿蜒的海岸线资源禀赋不匹配。
2022年11月,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成立。2年来,专班牵头各成员单位主动作为、聚力攻坚。为兼顾历史城区风貌保护,提前半年启动设计方案论证程序。积极协调规划、发改、交通、海洋等职能部门,仅用70余天完成青岛湾栈桥码头建设审批,节约审批时限近200天。
青岛湾栈桥码头项目坐落于市南区风景名胜核心区,紧邻青岛旅游地标栈桥,地理位置优越。工程总体分为两部分,包括北侧游艇码头区和南侧旅游客船区。其中,南侧旅游客船区港池处设置钢质趸船2座,形成旅游客船泊位6个;北侧游艇码头区陆侧建设平台100平方米,平台西侧设置主浮桥一座,主浮桥两侧布置浮泊位127个,主浮桥端部设置2道浮式防波堤。
项目由青岛旅游集团投资建设,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施工,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施工过程中,市交通运输局质监部门创新采用“订单式监督模式”,严格执行新制定的《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范》,实现进度与质量双控,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参建单位紧盯关键时间节点,科学优化工期,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2024年5月,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满足了上千名游客上下船的集散、候船需求,更通过实施“五统一”联合运营模式,有效遏制因低价竞争导致的“欺客、宰客”现象,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小散乱”的问题,游客的旅游体验显著提升。统计显示,2024年海上旅游客运投诉率降低85%,2024年国庆和2025年春节期间先后两次实现“零投诉”。
码头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
4月2日,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计划旅游旺季前投入运营。作为青岛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该项目的建成将实现接待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客船泊位由原来的2个增至6个、泊位总长度由80米提升到240米,小艇泊位由原来的6个增至127个,码头综合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努力打造全省、全国示范的海洋旅游客运码头“青岛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应用浮式防波堤技术的旅游码头工程。在设计上也很有特点:从高空俯瞰,小青岛犹如一把小提琴,栈桥像一把琴弦,外侧的浮式防波堤则像弹奏出的一道优美音符,为这座滨海旅游城市充满着一抹浪漫气息。
二期工程于2024年10月进场。现场紧邻景区,再加上施工场地狭小,给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受现场条件影响,各项工序无法交叉施工,只能干完一项再干一项,对总体工期把握产生了很多不可控因素。”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青岛湾栈桥码头项目负责人谭伟军告诉记者,经过建设者们的合力攻坚,一道道难题被攻克:历时一个半月完成凿岩,两个月完成疏浚,一个月完成浮式结构安装。最终推动项目按照计划节点工期顺利完工。
项目二期建成启用后,有效填补了青岛海洋旅游客运码头布局的短板,将通过整合优化青岛湾沿岸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全面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海洋旅游产业从业者注入强劲发展动能,为青岛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支撑。
下一步,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将会同相关部门、区市,以现代化码头设施为硬件支撑,持续优化海洋旅游联合运营机制,促进海洋资源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