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境72米高的孔子像下,耳畔《论语》诵读声交织回响;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五千年前的八角星纹彩陶豆在玻璃展柜中与数字投影重叠。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鲜活的重现。连日来,观海新闻记者跟随“行走黄河”采访团走访了尼山圣境、鲁源村以及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文旅创新的探索正在齐鲁大地上演。
在厚重的中华文明星河中,山东是最亮的星群之一。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将黄河下游的文明史推至六千年前,那些出土的红陶兽形壶、镂雕旋纹象牙梳,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器具,更是“礼”的雏形。来时路,未了情,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2100平方米的展厅里,400余件出土文物讲述着古人择水而居的智慧。“展厅由浅入深,全面地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成果和历史价值,生动再现大汶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助理付秀丽介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与儒家文化穿越千年,在今天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作为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曲阜已成为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外国人探寻中国文化密码必打卡的一站。从“老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到“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游客络绎不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更向全球展示着古老的东方智慧。
在今天,科技成为文明的新标志。各大文旅场所都在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形态、新表达,传承和创造中式美学的意蕴,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热”起来。当科技成为讲述文化的新途径,这种古今文明的隔空对话,恰恰成为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时代注解。
尼山圣境的《金声玉振》大型礼乐盛典,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和艺术,讲述文化故事的典型。400平方米LED屏幕,8台激光投影机,300部舞台灯光,2条贯穿剧场的直线滑轨,1个国内首部可升降双侧翻转机械舞台,360度全景视觉、环绕立体声效,极致还原古代春秋时期的读书及生活场景;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可以通过MR游戏体验考古发掘,VR展馆打破时空限制,呈现360度全景式线上展览。
文化和旅游之所以紧密相连,根植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敬意。也正因此,研学游正在成为新的流行。从单向度“参观”到全方位的“沉浸”,场景化、体验式的研学,让文化不再是被远观的遗产,而是可参与、可体验、可携带的生活元素。
步入位于尼山脚下的鲁源村,我们仿佛穿越回春秋时期,踏着孔子的脚步来一场精神溯源。以圣人圣迹为根,以明礼生活为纲,在这里既能看到老者品茶、女子刺绣、少年编制手工等生活场景,也可以同古人松下对弈,或习文或学礼。“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大文化、大旅游、大教育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交流、旅游演艺、研学修学、文创开发、教育培训等产业。”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毅介绍,今年5月1日,园区将整体对外开放。
从大汶口的陶器纹路到尼山圣境的数字光影,再到鲁源村的沉浸体验,古老文化正以新的面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返场”。在文化之“守”中寻找文旅之“创”的源头活水,文旅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