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科考记⑭丨胥维坤:十次随龙入海,探索深海秘境

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四期由本航次首席助理胥维坤讲述——

时间:2025年4月6日

潜次:本航次第1潜次(“蛟龙”号第332潜次)

本航次的第1个潜次,即“蛟龙”号第332潜次,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蛟龙号关键作业技术能力提升及科学应用”项目(编号:2023YFC2812900)支持下,完成锂电池、推进器、浮力调节系统、应急液压系统等技术能力提升之后的第一个潜次。

本潜次在东北印度洋海山区开展了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海底视像资料,采集岩石、沉积物、海水、海参、海绵、海百合等样品30余件,获取的数据和样品将支撑参航科学家开展海山构造演化、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等方面研究。

作为本航次的首席助理、装备助理,我除了配合完成7个潜次下潜作业之外,还负责完成了1300公里的多波束等地球物理测线及CTD采水、箱式取样等作业。

目前,我已多次参加“蛟龙”号载人深潜科学调查航次,有幸乘坐“蛟龙”号下潜10次,参与了自然资源部深海资源调查、典型生境发现计划、生物保护区选划、基因资源调查等专项任务,去过的海域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海等,我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深海海底地形及底质环境研究工作,对“蛟龙”号安全下潜提供支撑保障。

每一次跟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深海海底,都是一次探索发现神秘深海世界的过程,内心充满着好奇与兴奋。我们也期待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未来能带着更多的科学家下潜,近距离观察深海、研究深海,发现解决更多的深海科学问题,一同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水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