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国际市场环境影响,部分外贸企业面临库存积压、出口受阻等难题。如何帮助外贸企业扩大内销“朋友圈”,正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源|上观新闻
连日来,国内多家电商平台、大型商超集体出手,助力企业出口转内销。据不完全统计,阿里、抖音集团、美团、滴滴、百度、京东、拼多多、永辉超市、华润万家、银座集团等多家企业已陆续宣布相关举措。
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贸环境下,这场大规模行动对困境中的外贸企业而言,不啻为一场及时雨。长远来看,对于中国消费结构、产业布局,乃至产业安全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
国内的市场规模是出口转内销的底气所在。
从北上广深的新质消费到县域市场的品质升级,从“Z世代”的国潮热到银发经济的蓝海,超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地位,中国经济足够稳固的“底盘”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
市场潜力和空间都在,出口转内销想要“转”好,其关键便在于供求双方的对接。具体来讲,生产企业要重新审视目标客户,零售企业则要开拓新的采购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与扶持必不可少。
4月10日,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商务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持续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搭建外贸企业拓内销平台,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
目前,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企业与平台双向奔赴的机制正在快速建立。
图源|中国政府网
我国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消费国家,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互联网平台是推动出口转内销的重要力量。
4月11日,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4月15日,淘宝天猫启动“外贸精选”专项,计划面向至少1万家外贸商家、10万款外贸货源;4月17日,腾讯宣布推出“外贸新征程助跑计划”等一系列扶持举措,为外贸企业拓宽国内外市场搭桥铺路……
此前,在线下拥有超过700家门店的永辉超市发布《致中国优质供应链的一封信》,公开向出口受阻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华润万家正式推出了四大举措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总部位于济南的银座集团也表示,将重点支持受国际贸易关税影响的优质国产商品,构建“国货直通车”快速响应通道……
还有一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任务,各地因地制宜出台行动方案、打造消费新场景,持续发力扩消费。以山东为例,济南推动出台《2025泉城消费提升行动方案》,开展提振消费十大重点行动,统筹扩大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充分释放消费增长潜能。青岛年初将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至12类,截至3月1日,青岛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交易金额29.74亿元。
所有这些,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出口转内销提供了机遇和支撑。
图源|上观新闻
二
出口转内销,对于国内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并不是新课题。
过去,每逢外部市场出现波动,外贸企业为渡过难关,都曾转向国内市场。而且,经过多年国际市场的洗礼,很多外贸企业已经具备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并主动建起了“护城河”。
据统计,2024年,中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深挖内需、寻求更确定性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主动转向”。
作为“世界工厂”,这一波出口转内销如果过程顺畅,将产生诸多正面效应。
首先,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多方的行动与举措,为外贸企业转向提供了及时的平台与渠道,可缩短因订单减少或陷入库存困境企业的阵痛期。前段时间,江苏扬州一家企业200万件外贸尾单牙刷出口遇阻,在国内电商平台上线后,很快被抢购一空。
其次,“转”出消费新活力。很多出口产品的品质较高,这类商品涌入国内市场后,不仅有效丰富了商品品类,还能填补消费升级需求的缺口,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形成“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正向循环。
再次,“转”出平台吸引力。出口转内销可以反向助力平台引入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拓展供应链,丰富平台的多样性,提升竞争力。
从经济整体看,出口转内销将更好实现内外双循环。一方面,内销激发新消费,将重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倒逼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具竞争力。两者相互作用,会继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并在深层次上推动着中国经济向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演进。
图源|央视新闻
三
当然,出口转内销也需要攻克不少难点、痛点。
企业需快速转变理念。从适应海外标准到满足国内需求,这中间横亘着产品设计、渠道建设、品牌建设等多重关卡。当然,还有完全不同于外贸的市场逻辑和消费偏好。广东东莞一家主做家居用品的外贸公司负责人直言,“转内销的前提是产品要换”,以常用的菜刀为例,国外消费者喜欢细长型,国内消费者则喜欢用方形刀,这就要求企业在充分调研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产品,寻找新的渠道和国内分销商。
此外,出口转内销也不是简单地清理库存,企业不能抱着“有什么就卖什么”的观念,至少要针对国内市场因地制宜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方式以及供应链等。比如,外贸企业基本上都是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但转成内销后,可能就要调整营销方法以适应国内的市场需求。
政策需及时精准到位。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要推出真招实招。目前,地方已纷纷行动起来。山东将外贸优品推广与消费提振深度融合,把内外贸工作一体化工作融合入消费提振工作,给予重点支持;浙江将开展“外贸国货严选”活动;安徽将举办电商平台招商会;重庆将组织电商资源对接大会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出口转内销不会一蹴而就,各地政策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
当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出口的弱化,更不是要放弃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