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AI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

在世界读书日的第30周年,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冲过亦庄半马的终点线,掀起了这场赛事的高潮,也为人类带来知识获取的范式冲击:人工智能日益丰盈我们的生活,读书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摄取,而成为关乎人类思维本质的哲学命题。

有AI为何还要读书?面对学生的质疑,“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数学老师获赞百万的回答,朴素却深刻道破阅读的真谛,那便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文化传承的温度,以及阅读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换句话说,AI时代,读书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路径,但却是守护人性温度的最后壁垒,是超越算法的精神自由。

AI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读书?

重建“慢阅读”的仪式感。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个思考、内化和创造的过程。正如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这种通往未来的深度阅读,正是AI无法替代的思维训练过程。真正的阅读,既要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用缓慢的思考对抗快节奏的消耗,不断提升构建思维地图的能力;又要如毛姆“为了愉悦而读书”,在字句斟酌中感受语言的韵律,在章节跳跃间体悟思想的碰撞。那些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的瞬间,是AI划重点式解析所无法体验的心流。

建立“人机共读”的新范式。技术的进步,理应成为人类发展的阶梯,而非禁锢思维的樊笼。AI并非阅读的对立面,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高效筛选阅读材料,极大提升阅读效率,是人类探索知识海洋的得力助手。充分发挥AI的工具作用,为人类阅读提供更多可能,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它,甚至用AI阅读替代自主阅读。很多时候,读书如同吃饭,“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更何况,AI阅读更多是依赖人类输入的数据和指令,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和情感。而只有保持人类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高效阅读与深度思考的平衡,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与乐趣。

做一名“清醒的阅读者”。在信息洪流奔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算法试图定义我们的阅读偏好,阅读无疑是对抗技术异化的解药,能够帮助我们挣脱信息茧房的束缚,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主动构建抵御信息洪流的“精神堤坝”。比如,每周设定专门的阅读时间,关掉手机,远离外界的干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再如,借助图书馆、读书会等文化空间与社群,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感悟,深化对书籍的认识。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AI时代,这个天堂的钥匙,依然掌握在坚持深度阅读的我们手中。毕竟,AI可以给出知识,却无法给与智慧。(鞠培霞)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