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5日讯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今年1月,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成功获批,为青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一季度,青岛地区中欧班列开行194列,同比增长17.6%,数量和增速均位居省内第一。目前,青岛市中欧班列已常态化开行32条中欧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23个国家54个城市。
在中欧班列运输网络中,位于沿线重要城市或物流节点的集结中心,是承担货物集结、转运和分配的关键枢纽节点。今年1月,“青岛 - 霍尔果斯 - 阿腾科里 - 塔什干”快速班列服务产品上线,一趟满载汽车零配件的班列由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途经阿腾科里口岸进行特定班列快速换装,换装时间由拥堵情况下的至少7天缩短到1天,极大缩短了口岸通关时间,提高货物整体物流运输效率。这是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和齐鲁号阿拉木图集结中心通力协作、共同组织的2025年首班快速班列,为推动“枢纽对枢纽”双向均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今年3月,山东高速设立俄罗斯集结中心,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在俄罗斯及周边区域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齐鲁号境外服务网络再添重要一环。目前,山东高速在境外已设立中亚、中东欧、俄罗斯三个集结中心,并计划6月底前完成东南亚集结中心设立工作。届时,这些境外集结中心将进一步深化与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联动一体化发展格局。
今年1月,“青岛 - 霍尔果斯 - 阿腾科里 - 塔什干”快速班列开通
目前,上合多式联运中心到发图定班列线路达到13条,常态化开行“上合快线”“鲁欧快线”“日韩陆海快线”“中老国际货运列车”等特色线路。随着新产品不断开发,运营线路持续拓展,中欧班列在稳外贸中的通道作用日益凸显。市交通运输局加快推动中欧班列与地方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从化工专列到家电专列,从轮胎专列到商品车专列,持续创新服务模式,累计为海尔、海信、奇瑞、双星等重点企业开行定制化专列500余列。除传统轮胎、日化、建材等品类外,“新三样”等高附加值工业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力,有效降低企业全流程物流成本,在全球供应链震荡的背景下,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列驶往莫斯科的中欧班列整装待发。
集约对流陆向国际物流通道的持续畅通,为青岛充分发挥“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助力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青岛港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83条,海铁联运量增至254.6万标准箱,连续10年保持全国首位。今年一季度,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完成6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8%。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青岛将抢抓获批“国字号”的战略机遇,放大“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优势,对外发挥与济南的陆海联动优势,加快构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集结中心“枢纽对枢纽”格局,推动建设黄河流域面向上合、辐射亚太的陆海贸易新通道。对内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国际公共产品属性,加快推进青岛集结中心项目建设,持续做优做强上合快线、日韩陆海快线等精品线路,加速提升青岛中欧班列集结能力,力争年内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100列,进一步畅通大通道,建设大枢纽,发展大产业,提升班列枢纽经济规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刘鹏云 周云晓)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