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红纺文化:突破0到1转化IP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6日讯 尝尽人间百味!20年前,这是一家年利润仅有几十万的小微企业,出生在即墨,靠做服装生意起家;20年后,这家企业一跃升级为拥有大嘴猴、盼酷、愤怒的小鸟、辛普森一家等七大全球知名IP资源的品牌运营商,IP周边衍生产品年销售额近百亿,其过程则是在上海经历了10年的摸爬滚打。跟随专业实训干部,观海新闻驻沪记者走进红纺文化,其董事长郑波分享了他如何突破0到1,以及如何不断升级路径,实现品牌运营管理及优质IP资源的商业转化。

“是奥运会带给我品牌理念”

20年前,和成千上万的服装加工制造商一样,郑波也在国内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度高、规模明显的即墨,做着掘金的“美梦”。现实中,他的确做得也不错,这个集纺、织、染、制造、销售于一体,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地方,让他不是太困难地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成本增加,低价竞争激烈,不太“安于现状”的郑波认识到,单纯做出口代加工一定会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而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找新路,“中国制造,不应该只是世界加工厂”。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5年,红纺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定为奥运吉祥物-福娃的独家保密生产商以及奥组委指定的特许经销商,这对红纺来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机。“奥运会作为全球级别的盛会,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产权,对产品把控非常严格,从知识产权、产品规范、授权生产、店面建设等各方面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到一个色号都要求不偏不倚。”郑波说。

15年后的今天再次谈起这次合作,郑波还是感触颇多,因为这是红纺立志转型的第一个“引爆点”。“正是这个契机,让我才清晰地意识到,品牌才是产品的核心,必须从生产转向品牌之路,是奥运会带给我品牌理念。”郑波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不满足于年利润几十万、上百万而小富即安的郑波,决心要走出去看看。

“要素‘土壤’集聚滋养企业成长”

不像现在成为“IP商业转化及品牌运营管理集团”这样的定位非常清晰,那时候的红纺,想要把“以品牌出口代加工为主的生产型企业”转型,但究竟转到哪里去,郑波心里也没底,等于是“摸石头过河”。

在北方人的心理认知上,山东与北京地缘相近,所以郑波第一站也是来到北京,遗憾的是这一次尝试他没有成功。带给郑波的压力,不仅是“北上”的损失,还有众人议论的“瞎折腾”,不过这并没有打击他转型的信心,经过多方考量,他又决定“南下”上海。“创业转型是一路哭着过来的,但是我知道转型转不成就死了!”郑波说。

10年“开疆破土”,红纺在上海不仅扎下根来,而且不断成长、越做越大,郑波感恩的,是上海优质的营商环境。“运营品牌、转化IP,这是很潮流的东西,而时尚的上海,要素‘土壤’集聚,恰恰能够滋养这类企业的成长。”

于华在红纺文化进行专业实训,近两个月的时间,在与企业交流学习中,她也谈了自己对这家企业成长的认知。“红纺文化所在的IP潮流行业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行业,其先天基因决定了企业必须对先锋文化和行业的信息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上海作为潮流之都,汇集了各行各业的前沿信息,信息密度高且更新快,聚集在此的企业和人才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外来文化、品牌、IP等包容性强接受度高,为红纺文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活力。”专业实训干部于华说,“更为重要的是,IP行业在上海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产品生产商、上游品牌/IP方、下游被授权商、创意人才都汇聚在此,这都为红纺文化的战略布局打下基础。”

“打造IP商业转化平台”

当前的红纺文化“兵强马壮”,但在交谈中,郑波一再提及的上海公司成立之初的10几人,转向新的城市、新的行业,那时对郑波来说无异于“背水一战”,且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期。

“最初我也尝试过自己创造品牌,但不成功,后来我又掉头转弯,试试运营品牌这条道通不通。”郑波说。2009年,红纺获得美国品牌 Paul Frank 的单品项授权,开始了品牌运营之路。运用潮流、个性化思想,红纺不仅将大嘴猴这个IP做童装,还和各大酒店合作,把客房做成主题式,从抱枕、浴巾、浴衣到茶杯、帐篷,房间里所有东西都是IP化的,另外还与首都航空合作,成功打造出国内首架Paul Frank主题飞机,令“空中之旅”变得更温暖有趣。目前,大嘴猴成为家喻户晓的潮流品牌,郑波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精准判断,而红纺也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即努力成为专业的“IP商业转化平台”。

通过买断或者独家代理且长期的授权形式,红纺文化现在已经拥有大嘴猴、盼酷、愤怒的小鸟、辛普森一家、芝麻街、普咔、刺客信条七大全球知名IP资源,并成功开出多家全球或国内首店,且与毕加索集团、敦煌博物馆、儒海文化等合作,针对IP进行统筹开发运营。

在郑波看来:IP是符号与图形,能够吸引眼球,坐拥流量;而品牌则是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红纺文化对IP严格按照商品化、市场化、品牌化以及社会化运作后,IP既是IP,也能成为品牌,通过“流量”与“质量”的结合,沿着IP品牌化,品牌IP化发展战略,定能更好地实现商业化落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