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在很多人眼中,贾少谦是一个多少有些陌生的“新面孔”。但实际上,他已经在海信工作了23年,是不折不扣的“老兵”。
前10年,在青岛总部工作。2006年海信并购科龙,他作为最早被派驻广东的干部之一,以海信科龙党委书记、副总裁的身份,去直面当时海信发展过程中最严峻的考验。
“当时困难真是很多,好几次都做了收拾行装回青岛的最坏打算。”贾少谦说。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真正发生。12年后,他卸任海信科龙总裁时,留下的是一个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实现翻番增长的海信科龙(公司已更名为海信家电)。
2019年,贾少谦作为海信集团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出任集团总裁。一年间,“少帅”贾少谦在传承海信优质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在给海信注入属于自己的特质。
在一次内部会上,他直言,凭借海信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讨论的不应该是“5年实现3000亿”,而早应达到3000亿元规模,去规划5000亿元的蓝图。
他还用自己的名字开了微信公众号,并认真回复网友留言,希望借此听到更多来自员工、用户的声音。
我们的谈话在海信大厦展开,窗外的大海广阔而平静。“你心里装着多少人,就能干成多大的事”,贾少谦说,“只装着自己的三口之家,还是装着8万名员工、装着全球的消费者,你干事的方式就会截然不同”。语气如他的名字般平和、淡然,但其中显然有着对自己使命的清醒认识。
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
“51年了,海信还不知道什么叫亏损,咱们可能要赶上了。”这是今年2月份,周董(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跟我讲的。当时疫情冲击已经显现,压力很大,只有咬牙往前走。
未来怎样还很不确定。但有一点我们是有底的,海信绝不会有生死的风险。它的发展始终是厚积薄发,可能会有局部的危机,但不管经营如何困难、外部环节如何恶劣,它都不会突然倒下。
结果是海信很快就走出了疫情影响,不仅很快“平负”,集团营收和利润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这可能就是海信的特点。都顺风顺水时,好像并不突出,但遇到困难、压力,总能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长久以来在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上厚实的积累,让海信在关键时刻上下同欲,创造“奇迹”。
1
“海信从来不相信‘孤注一掷’”
海信对技术的重视可以说是一以贯之。
1992年,海信还没有正式提出“技术立企”时,就已在研发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为研发人员单独设立薪酬体系。此后海信确立了“技术立企”发展战略,并把其作为稳健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无论环境和竞争的挑战多么纷繁复杂,追求技术领先都是海信超越行业技术迭代挑战、实现规模增长的核心秘诀之一。不久前,又出台新的激励办法,重奖技术突破的研发人员,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刚刚奖励了彩超团队300万元。不断的技术突破,得益于海信“预研一代、储备一代、应市一代”的研发体系。
相对于拿来主义的短平快,做技术很苦。研发是要投入的,且某种意义上是个“无底洞”,因为技术突破不是一劳永逸,它永远在动态变化,要保持领先,就要持续不断投入。而且谁也不能保证投入就一定会有结果,就一定会从市场上赚到钱。
技术研发的风险现实存在,但海信认为不创新的风险更大。海信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这种风险。要敢投入、能容忍失败,但同时在立项时就要很审慎,不能一厢情愿、拍脑袋,要在经营与技术研发上找到平衡点。
我们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孤注一掷”。虽然不能确保每个项目都成功,但在总体上,一定要形成“投入——技术——市场变现——再投入”的闭环。
像芯片,门类众多,投入高、风险大,海信从画质芯片切入,技术不断迭代的同时,有很好的市场回报。
互联网时代,交互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企业的研发逻辑也要随之有所转换。一是要更好地洞察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海信已经在预研体系中加大了消费者体验中心的权重。另一个是要强化与高校的技术合作,把高校的力量用好,而不是单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2
“不纠结于对方为什么‘卖’,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什么。”
全球化语境下,“并购”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从海信的经验看,并购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产能和技术,品牌塑造、团队能力提升这些账面之外的东西也很重要。
2017年我们并购了东芝电视、2018年并购了斯洛文尼亚高端白电品牌Gorenje。这两次并购为海信打开日本和东欧市场助力巨大。我们要承认,中国品牌的历史还太短,在海外大多处于市场的中低端,并购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方式。
关于并购,很多人习惯于讨论“合不合算”。事实上,所有并购的机遇都来自于对方在产业上的落后。如果它始终保持领先性,没有亏损或者困难,就没有并购的机会。并购与否的核心,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诉求。不要纠结于对方为什么“卖”,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有没有能力改变它的状况。
东芝电视最典型。海信并购前,已经连续亏损了8年。它落后的不是技术,而是企业管理和运营。海信管理团队入驻后,不到一年就实现赢利。日方团队也从一开始的“傲慢”转变为“信服”。Gorenje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也顺利实现了赢利。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也渐渐意识到,随着中国公司在竞争性领域的快速壮大,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管理是有竞争力的。
3
“传统只是历史比较长,而不是比较low”
企业要基业长青就要既能坚守核心价值,又能积极拥抱变化,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矛盾体。
当然,适应变化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考验。
海信是国内最早开发出CDMA手机的厂商,还给华为提供过最早的手机技术方案,但通信产业一直没做起来。原因在于当时没有真正认识手机产业的规律,是按照家电的逻辑在做手机,不适应手机研发周期长但迭代极快的节奏。
现在进入5G时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手机了,可以说所有的终端都需要通讯技术,我们的手机团队也会有新的用武之地,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时代在变,人们还是习惯于用传统和新兴区隔企业和产业。其实,传统只是历史比较长,而不是比较low。现在产业的边界都模糊了,就像电视,它的核心其实是显示,你说它是传统还是新兴?
海信正在发力的新产业,很多都是对既有产业优势的延展,像智慧城市,依托的是超过20年的智能交通经验。
不止产业边界在变,地域的资源约束也在最大限度消解。只要加以引导,就有机会异军突起。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就是例子,海信5G智慧社区的首个应用也落地那里。
当然,产业内在发展的规律还是没有变。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有花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耐心。很多现在表现出来的差距,其实发生在10年以前。不去栽树,永远摘不到果子。(孙欣)
责任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