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婧(青岛理工大学 学生)
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近日刷屏朋友圈,引起广泛讨论。文章里的主角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包装成名不副实、徒有其表的名媛。看似“花自己的钱,不偷不抢,做自己想做的事儿”,透露出的却是一种“纵欲式精致”,更是失去真实自我的开始。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有云: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形象。“上海名媛”的拼单行为大部分是为了拍摄精致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以此打造自己的“白富美”“女神”的人设,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化表演,呈现给大众的是拟态真实,而非完全真实。
诚然,在这个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交网络的裹挟,按照个人意愿选择生活,把日子过得精致耐看些,属于个人自由范畴,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一些人那里,当量力而行被视为空谈,当脱离实际被认为理所应当,把生活美感安放在不切实际的物质追求之中,扭捏生造繁华旖旎,涂抹装修虚妄想象,这就陷入了一场巨大的身份识别盲区,其背后的思维和价值观更值得考量。
一方面,受当今婚姻市场及一些观念的影响,部分男性女性希望以结婚这块跳板来跨越社会阶层,改变身份地位,提升生活质量。这是好逸恶劳的心理作祟,是一种扭曲狭隘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金钱之风在心灵的荒原呼啸而过,社交媒体所包装的虚假的消费主义狂欢,势必会压抑人性的自由舒展,虚荣炫富将助推攀比之风,向往美好的愿景将湮灭于欲望沼泽中。
塞涅卡有言:“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年轻人不该对消费主义的过度崇尚,不该被物质欲望所奴役,要做自己生活的主角。如“上海名媛”这般沉浸在“纵欲式精致”中无法自拔,哪怕外表有再多再惊艳的修饰,心灵也是荒芜自卑的空洞。
“名媛”一词的本意,指向的是具有高贵的品格、卓越的才华和对社群有杰出贡献的女性。现代人对于名媛的追求值得提倡,但不应浮于外在包装,而是需要更加注重精神的内在涵养。仅有物质加持却无精神支撑,只不过是虚荣林中一具行尸走肉。林清玄曾叹: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当堆砌的脂粉掩盖眼底的落寞,当物质的洪流漫过心灵的堤防,你是否会忘记仰望星空?是否会忘记默观内心?是否会忘记纯粹的惬意?是否会忘记真正的幸福?靠负债累累换来“纵欲式精致”,殊不知早已成为“假精致”的奴隶。
所以,年轻人千万别被“纵欲式精致”绑架价值观,它在明目张胆地掏空你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毁掉你。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