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城市之巅”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高度折射”青春之岛”创业雄心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一座城市“竖起来”的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座座超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崛起,让城市空间也越来越趋于“纵向”和“垂直”生长。近年来,鳞次栉比的超高层建筑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所在,也成为人居价值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换句话说,超高层不仅仅是地标建筑,更是城市抱负。 

作为“青岛第一高楼”,369米高的青岛国信·海天中心自开工之日起,便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近日,在至高点的塔冠上,施工工人将最后一块单元幕墙板块安装在钢结构桁架上,至此海天中心T2塔楼的外观得以最完整的呈现,建设进度也步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无论是经济体量、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建设水平等,都应该成为山东的引领者。青岛的新地标建筑也要与这种影响力相一致。尤其在当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崛起的海天中心将不仅成为五市看世界,更是世界看五市的“窗口”,同时也将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城市会客厅新首选、总部经济新基地、文化旅游新地标,用“平台效应”助力胶东经济圈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1、领跑全省,不断刷新的“青岛高度” 

建筑的高度,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表征。作为“基建实力派”,近年来我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一直领跑世界。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拥有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共有122座,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摩天大楼在展现我国建造实力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最强代言。

聚焦青岛,1934年竣工的天主教堂高达56米,是当时全省最高的建筑物;1998年,213米高的百盛商业大厦在市南老城区崛起,“青岛高度”首度冲破200米;从1998年开始,青岛“城市天际线”进入快速生长期,几乎每隔1-3年就会刷新一次。在全省,山东第一高楼的争夺也很激烈,在济南绿地普利中心建成前,山东省第一高楼主要来自青岛,在此之后,由青岛、济南、烟台轮流做庄。如今,海天中心的封顶,标志着青岛重回“山东之巅”。 今年6月,在城市总部经济与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趋势(青岛)论坛暨海天中心全球发布会上宣告,海天中心汇聚全球顶级智慧,在老海天大酒店原址创新崛起,既是对老海天文化的传承,又标志着新的起点和开端,将打造半岛都市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助推城市能级全面跃升。 未来的海天中心将不仅成为青岛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城市会客厅,充分展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还将为青岛“双招双引”和“国际时尚城”建设提供优质载体和平台,在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方面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助力青岛打造成为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2、五天造一层,创新技术造就“城市之巅” 

新地标建筑的亮眼之处不仅仅在于建筑的规模,更在于其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以及在技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在海天中心作为“城市之巅”的高光之下,是上千名参建者的艰苦鏖战,一项项领先建造技术的潜心研发,进而助力海天中心“拔节生长”,不断延伸着青岛的天际线。

身为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王希浩全程参与了“青岛第一高楼”的各个建造节点。369米的超高层建筑到底是如何建成的?面对观象君的这个问题,他拿出纸笔,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图示进行还原。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建超高层,基础要打牢,在风和地震等横向荷载的作用下,势必要挖很深的基坑才能有力的“握住”上部楼体。其实海天中心不仅是全市“正身高”最高的建筑,它的“负身高”也在全市拔尖,30多米的深基坑相当于向下挖出了十余层楼高的深坑。“为了方便在深基坑内的运输作业,我们创新使用大坡度装配式钢坡道应用技术,避免了为每个具体工程单独制作钢桁架支撑所浪费的钢材和焊接、切割等工序,从而节约了资源。” 王希浩说。 当建筑物“冲出”地面后,主体结构施工并非我们想象中一层一层的进行,而是会分为核心筒和外框两个环节进行“等差施工”。混凝土核心筒就好比建筑的“脊柱”,是主要受力点,外框则是依附于核心筒的外围“骨骼”。通常情况下,核心筒的施工进度会比外框快将近10层的建设进度。 施工中,核心筒的上部施工部分会“罩上”一个外壳,它会随着建筑物的“长高”而自动向上“爬升”。为了能增加施工作业面,作为建筑方的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对这个“外壳”进行升级——创新应用了桁架集成平台爬模技术,保证在高空中能形成一个开阔的作业平台,方便工人施工。据悉,利用这种创新型爬模技术,可以达到“5天造一层楼”的效率。 这么高的建筑,所需的建材是如何送上去的?主抓项目生产的孙元鹏告诉青报君,在核心筒的东西两侧设置了两个外挂式塔吊,单个塔吊的最大吊重为50吨,相当于可同时吊起7头成年大象。随着建筑高度的上升,通过液压技术,两台塔吊可以像蜘蛛侠一样,沿着楼体自主垂直攀升。至于混凝土,则是通过超高压地泵,将重达上万吨的混凝土运上数百米的高空,这个过程就像吹气球,气小了混凝土上不去,气大了管道则有爆裂危险。 “骨架”搭好后,就要开始添加“皮肤”,也就是进行外部幕墙施工,这是决定建筑颜值的关键一步。举目远眺,T2塔楼海浪凌空,浪尖收尾,在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闪闪发光。其实,这一极佳的视觉感受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观象君采访获悉,为了实现错落有致的效果,海天中心的每一块横向相邻玻璃均不能在一个平面,纵向相邻玻璃则是左右错位。整个T2塔楼共有9546块单元幕墙板块,每一块的尺寸大小都不尽相同,进而实现了层层相叠的立面玻璃分布,组合出了完美的曲线。 整个建造过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海天中心项目不仅在初步设计阶段引入BIM技术,避免上千处设计变更,还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实现BIM应用,实现多专业协同、管线综合、工程量统计、交通模拟及人员疏散等工作的高效进行,是青岛首个深度应用BIM技术的超高层大型综合体项目。

3、打造“垂直城市”,

“天空之城”为青岛扩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垂直城市”的话题进入大众视野。这个听起来有点高级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将城市要素包括居住、工作、生活、休闲等一起装进一个建筑体里的巨型建筑类型,是一个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垂直集成多种功能的城市模式。

海天中心就算是青岛“垂直城市”的现实版本——在约49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内,打造集五星级海天大酒店/超五星级瑞吉酒店、5A甲级写字楼、城市观光厅、艺术中心、精品商业、住宅等业态于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在提倡“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的当下,可以说海天中心成为青岛实践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最好载体。 多元的业态需要严格标准去引领,绿建三星和LEED金级认证正是海天中心这座垂直都市体现的价值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董事总经理杜日生介绍,海天中心项目从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多维度运用了绿色建筑技术,比如采用了余热废热回收利用系统,与传统方式相比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4.1吨;幕墙采用夹胶中空超白LOW-E玻璃,外片玻璃进行半钢化处理,既能保证室内观景的通透清晰,又降低了幕墙光污染…… 除了海天中心,眼下青岛还有绿城青岛深蓝中心项目、青岛上实中心三期“双子塔”、山东港口大厦等多个超高层建筑正在建设中。“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我们期待,站在新的“城市之巅”,青岛能开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 | 冰洁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