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让残疾人走出遮蔽,才是最好的接纳



文/冯赟(青岛大学 学生)

一个小小的出餐口,一只软萌的熊爪,一杯温热的咖啡,一枝火红的玫瑰,很难不让人们感受到一束从心底而来的“冬日暖阳”。

就是这样一家“不露脸”的温馨咖啡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力。除了可爱的外表,其背后故事才是令人们纷纷前往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一位面部烧伤与聋哑人组合进行创业的项目。

《推拿》的作者毕飞宇曾说:在中国,盲人,或者说残疾人,始终是遮蔽的或是半遮蔽的。如何走出遮蔽,不仅仅需要残疾人群体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大众走出对残疾人本身的误解。

走出遮蔽的第一步,是走出家门,走向社会。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通过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其中第二章第八条中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根据其特色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与岗位。古语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残疾人提供工作,不仅为其提供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方式,也提供了社会身份的保障。

河南洛阳,27岁的张露露用木棍敲键盘打字写作小说;山东济南,“卧龙残雪”刘志伟用自己的声音将各式各样的书传递给人们;上海永康路,一只萌萌的熊掌递出一杯杯暖心的咖啡。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多元就业模式,让残疾人不断融入新型社会,也让更多人有了接触、了解和帮助残疾人群的机会与途径。

走出遮蔽的第二步,是走出“残疾人“的身份。“我们离残疾人越近,他们就离困难越远。”残疾人的多元化就业正是证明其自身能力得最好方式。2019年,阿里巴巴联合中国残疾人联合发布的《阿里公益助残报告》中显示,自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共有17.41玩残疾人在天猫注册网店,并创下了298.4亿的销售额。互联网之背后,高墙之内,在人们看到“残疾人“身份之前,首先关注到他们创造的价值,并进而对他们社会身份给予认同。

在帮助残疾人时,你是否主动将认知中“同情怜惜”的部分放大,在不经意间忽视对其能力的关注?在笔者看来,对于残疾人的接纳,不能仅停留于对其身份同情而施以救助与支持。不要只将同情心放入评价的天平之上,还要将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削弱它的不同,才是真正融入与接纳。走出遮蔽,是一道对残疾人群体的考验题,也是一道对于整个社会的必答题。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