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成都女孩被网暴:该如何把握信息传播的尺度?



文/黄腾飞(青岛科技大学 学生)

因确诊新冠肺炎之前在多处公共场所活动过,成都一女孩赵某被“人肉”搜索,其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信息、照片等私人信息被曝光。赵某说,她的工作就是调节酒吧气氛和营销,自己当时并不知道奶奶确诊了,否则绝不会到处活动。而私人信息被曝光,导致一直有人给她打电话、发短信。

这一事件,再度引起了人们对于“网络暴力”和“隐私权”的讨论。而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隐私权,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即网络信息传播的“尺度”。

先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看新闻报道时,即使是罪犯的照片也会被打上马赛克,更何况是一个普通的病人呢?

公布活动轨迹图无可厚非,毕竟人们有权知道也应当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被感染;一个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四处活动,对其进行批评指责也可以理解。但在了解真相之前就随意谩骂,对他人的隐私进行曝光,自以为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实际却已经触犯了法律。这种行为已经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是损害了公共利益。

自疫情发生以来,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和实实在在的病毒进行对抗,而在“另一个世界”网络世界中,也在和网络信息进行对抗。在疫情早期,我们接触过各种谣言,而现在,我们接触的已经是过度的“真实信息”。他人的隐私通过网络可以得到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在网络环境下,究竟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哪些信息不能传播呢?尺度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依然存在基本规则。具体到这一事件,在法律上,如果医疗机构泄漏了该患者的个人信息,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信息在网络中流传,发布者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平台方若接到当事人删除要求后,仍然不采取措施,需承担扩大影响部分的责任。若为平台方发布,平台方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后果特别严重,有可能涉及刑责。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