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2月11日3版
(点击版面查看全部内容)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青岛“两个翻番”目标提前实现
又到一期岁末时。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五年何其短暂;在青岛这座城市蓄势升级的进程中,“十三五”时期的这五年,却注定具有重要意义,注定极不平凡。
这五年,始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扛着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阵痛期”压力,青岛面临着来自内外部前所未有的挑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青岛鲜明树起“搞活一座城”的战略目标。
五年间,青岛找准“搞活一座城”的战役路径,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当“十三五”即将转身离去,青岛已然迈上了城市发展新台阶。“提前翻番”“跨越发展”,12月10日上午,在市政府新闻办首场“十三五”成就巡礼和“十四五”规划展望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旧动能转换办专职副主任张旭东发布,青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9年达到1.17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今年有望达到1.9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2.4倍,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
“市委、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履行‘搞活一座城’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狠抓落地见效,重点突破攻坚,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妥善解决的难题,突破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办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青岛发展实现根本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塑成开创性局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旭东说。
“搞活一座城”,转换新引擎
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鸣奏曲中,最响亮的曲调,来自新旧动能转换的活力音符。
五年来,青岛创造性地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优环境,打出系列“组合拳”,切换发展新引擎,实现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描述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最直接的指标就是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25.8%提升到31.1%,数字的背后是新兴产业的崛起。青岛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2个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
产业结构优化之功不在一朝一夕。青岛这一波产业聚势升级的劲头有迹可循。五年间,青岛新动能投资爆发式增长。依托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开放投资平台,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推动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空客直升机、芯恩协同集成电路、5G高新视频实验园等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高质量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四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5%。
优良产业生态让青岛成为集聚投资和优质要素的“磁石”。青岛发布“青创十条”, 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努力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10大产业入选山东省“雁阵型”产业集群,13家企业成为领军企业。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异军突起,吸引落地私募基金804支,管理规模过千亿元,全市过会及上市企业65家。人才总量超过230万,获评2020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92人。
全市上下“学深圳、赶深圳”,纵深推进15个攻势和九大改革攻坚,“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三化三型”政府加快建设,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营商环境排名持续提升。蓝谷、高新区等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岛模式,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商协会蓬勃发展,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成为行动自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成为广泛共识。
广邀“名角”,请企业家写好“剧本”,当好“场务”,五年间,青岛在尊重企业家、成全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中,市场主体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7.6万户,去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分别新增31.8万户和26.8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4.7%。全市高企总数达3829家,约为“十二五”末的四倍。
创新的要素集聚成势,青岛发展内生动力强劲。五年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引领城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平台集聚发展,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19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381件,是2015年的4.1倍;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搞活一座城”,开放起新局
开放,伴随并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而在“十三五”时期,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意义。
“十三五”时期,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运行,为青岛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青岛担当作为,主动服务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国之重任,开放发展带动国际城市战略纵深推进。
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国际城市战略迈出积极步伐,全球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80个。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4个国际客厅开门迎客。截至今年10月,累计有1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343个项目。
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凸显。上合示范区落实省级经济管理赋权清单108条,开展国家赋予的27项政策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98项试点任务全面破题,形成68项创新成果,新增2.4万家市场主体。青岛西海岸新区持续深化43项改革试点任务,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雁、排头兵。“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对外投资280亿美元,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相当于2015年的1.4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
抢占“双循环”格局发展先机,率先构建以青岛为出海通道的区域性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先后两批次批复了45个国家物流枢纽,青岛和深圳、重庆一道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拥有2个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分别是依托青岛港创建的生产服务型港口物流枢纽和依托胶州上合物流园区创建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这对青岛打通内外循环通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彰显国家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位置,青岛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转型,新增集装箱航线20条,货物吞吐量接近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01万标箱。流亭机场新增国内航线46条、国际航线13条,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将形成3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济青高铁、潍莱高铁、青连铁路等相继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全面进入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时代。
开放发展的全新局面,为青岛城市协调发展孕育新机。青岛抢抓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机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格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海湾型都市区加快建设。胶州湾东岸城区开展有机更新,中山路片区、邮轮母港区、李沧东部片区、金家岭片区等转型提质。西海岸新区打造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古镇口融合区等重点板块,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第5位。北岸城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综合功能逐步完善。即墨撤市设区,胶州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
平度莱西加快崛起。实施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全市前列。平度智能家电、莱西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聚集度显著提升,培育面向国际的现代产业集群。姜山、南村加快迈向现代化小城镇。
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粮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年产能300万吨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3家,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0个。即墨、平度、莱西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全面起势。“3+N”决策、协调、执行机制全面构建,与黄河流域城市签署“9+5”合作倡议,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30个联盟成立运作,“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莱阳莱西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筹划实施,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搞活一座城”,民生增福祉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
五年来,青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实现28535户、638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脱贫质量、脱贫成效持续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市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达到98.8%,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14.46%,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债务安全可控,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15%,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聚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岛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
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十三五”以来,累计实现城镇就业341万人,扶持创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6.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全市普通高中录取率提升到68%,康复大学开工建设。
健康青岛全面建设。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建成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院东院二期等一批医疗项目,全市卫生健康机构达到8317家,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达到6.3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98人,养老总床位增至6.8万张。全民健身行动普遍开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3岁。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净增64.1万、55.1万和50万。连续16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到884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3万套(户),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15.6万套。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青岛坚决扛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责任,驰援湖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2%,高于全国、全省1.5、0.3个百分点。
回望五年间,青岛在乘风破浪中划出了“搞活一座城”的向上曲线,迎来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
收官,是终点,更是起点。记录着一段不平凡征程的“十三五”,也为青岛积蓄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历史的指针已经指向新的刻度。新的五年,青岛奋进进取的步伐将更加坚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
青岛“十三五”成就
“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9年达到1.17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今年有望达到1.9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2.4倍,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
新兴产业崛起
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25.8%提升到31.1%
青岛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2个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
市场主体新突破
目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7.6万户,去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分别新增31.8万户和26.8万户
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4.7%
全市高企总数达3829家,约为“十二五”末的四倍
创新平台集聚发展
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19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381件,是2015年的4.1倍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
全球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80个
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4个国际客厅开门迎客
截至今年10月,累计有1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343个项目。
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凸显
上合示范区落实省级经济管理赋权清单108条,开展国家赋予的27项政策先行先试
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98项试点任务全面破题,形成68项创新成果,新增2.4万家市场主体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对外投资280亿美元
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相当于2015年的1.4倍
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青岛港新增集装箱航线20条,货物吞吐量接近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01万标箱
流亭机场新增国内航线46条、国际航线13条
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将形成3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
济青高铁、潍莱高铁、青连铁路等相继建成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
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
实现28535户、638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脱贫质量、脱贫成效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