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秋雨(青岛大学 学生)
近日,“如何看待考研热”“考研备考的真实状态” “最想给考研同学说的话”等热搜接连不断,《人民日报》一个“加油考研人”的微博就有908万的阅读量,各种自媒体、营销号也在跟风讨论和转发考研的相关话题。考研战线俨然成了舆论战线,考研热度不断上涨,媒体曝光出的问题愈来愈多,可是,对一些考研人来说,这些关注反倒激起了更大的焦虑。
一位微博网友吐槽,“烦了,每天一个考研热搜想让谁焦虑呢?”考研不需要被关注吗?当然需要。但关注考研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让社会心态不再焦灼,不在功利道路上愈走愈远,高校的学术风气愈来愈健康,就业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等。相信这也是《人民日报》聚焦这一话题的初衷。考研现状的背后是各种推手的交互作用,因此,关注起来尤为复杂。仅就心理层面来讲,从打鸡血式的励志话语到清一色“考研上岸”的祝福洗礼,并不能真正祛除很多考研人心中的慌乱。毕竟,造成考研焦虑的不只是表面看起来的不自信,还有就业形势、学校风气、家庭背景等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的因素。舆论呈现的关怀,很多无法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在有意无意中,加剧了考研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的悲凉。《21世纪经济报道》 一项关于“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为什么考研”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少人考研是为形势所迫,在此前提下,想要做到对考研人的关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社会议题面前,一些自媒体的自嗨愈来愈常见。更可怕的是打着关怀的旗号贩卖焦虑,吸引流量的人。考研是条漫长的时间线,在这条线上,每个节点都可以养活部分追逐流量的自媒体。他们打造了考研诸多层面的小议题,并企图以小议题吸引更多注意力。这使得议论的走向处于单调缺失的状态,考研的热度上来了,但舆论战线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考研人的处境?
什么是对考研人真正的关怀?有的学生说,“不想看到考研的相关信息”。其实,倒也并非如此绝对。但笔者认为,舆论也别忘了考研的私人属性。虽然考研是成千上万人都在做的事,但有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脆弱的个体。趋势拖曳着考研人不断向前,热点消费着考研人有限的注意力,考研人所面临的一些真问题反而被忽视了。例如,怎样能便利快速地获取备考资料?怎样找到合适的自习场所?
媒体在议题选择上,也应尽量对考研人给予有益的帮扶。以青岛大学为例,不少考研人因没有固定的座位只能在走廊里放一张桌子自习,这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多关注这样的切实、务实的事情,少一些对热点的利用,这也是在面对很多议题时该有的习惯。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