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动我市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抓疫情防控不放松,推动防控措施落实落细。把抓好住建领域疫情防控当做今年开局头等大事,全力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市2300余个建设工地、540余家售楼处、2500余家经纪机构均严格落实防控措施,30.5万建设施工人员未发生一起疫情。全市3900多个物业项目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11万物业人员长期坚守在防控一线,有效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筑牢了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二)抓服务企业不懈怠,支持复工复产有序展开。一是强化帮扶企业具体措施。出台延期缴纳配套费、调整预售条件等一系列惠企措施。鼓励建筑业企业以保险形式缴纳各类保证金,今年以来累计盘活企业资金44.5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依申请返还商品房预售款重点监管资金,累计拨付资金金额达1077亿元。8家建筑业企业入选全省建筑业30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二是全力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在全省率先发布建设工程造价调整指导政策。统筹调度215家重要建材企业生产运行,紧急上线“建采链”采购平台,保障原材料及产品供销。制定出台《应对疫情影响加快项目审批促进投资增长的四条措施》《关于深化施工图审查改革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进一步简化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条件,优先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施工图审查改革,推动投资加快落地转化。三是坚决筑牢安全质量防线。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住宅工程“渗漏、开裂”专项治理两大行动,今年以来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建筑工程质量有效受控。
(三)抓经济发展不动摇,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坚持顶格推进“双招双引”。 坚持开门洽谈、敲门招商,顶格推进“双招双引”,促成一批“中字头”行业领军企业落户青岛,累计签约项目总投资额500多亿元。二是建筑业发展稳中提质。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910.2亿元,同比增长5.1%;1—10月建设行业实现税收374.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25.2%。三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制及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1—11月全市一、二手住房成交额2357亿元,同比增长15.7%。
(四)抓民生改善不停顿,用心办好重点民生实事。一是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上再加力。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5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606户,已确定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房源约9.6万套/间;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二是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上再加力。开工改造老旧小区项目111个,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启动棚户区改造2.7万套(户)。开工节能保暖改造532万平方米,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1部,正在推进136部。三是在解决重点民生难题上再加力。深入开展住宅小区、房屋产权等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围绕“交房即办证”成功开展全市首个新建物业(商品房)交付试点,围绕“先验房后收房”在全省率先打造样板项目,出台新建商品房全装修管理制度、新建商品住宅交付流程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新政策举措,持续有效化解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
(五)抓城市建设不断档,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一是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年内可实现主线贯通;胶州湾第二隧道、环湾路与长沙路立交工程开工建设;已打通未贯通道路13条,正在实施的12条道路打通工程年底完工。二是持续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公共停车场主体施工项目28个,新增泊位9100余个;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0平方公里、地下管廊25公里,争取中央财政海绵城市优秀试点奖励资金1.2亿元;完成57条市政道路整治提升。开工建设城市供热配套面积634.2万平方米;开工天然气管网245公里,完成储气能力7602.4万立方米,超额完成省年度考核目标。
(六)抓村镇建设不止步,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危、厕、暖 “三改”。提前全部完成全市56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推进农村改厕规范升级,新增改厕管护服务站100个、粪污处理设施61处,30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公厕实现全覆盖。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清洁取暖建设,新增清洁取暖改造9.2万户。二是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和美丽村居建设。100个村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创建,5439个村庄(社区)已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高水平完成十个美丽村居省级试点建设任务,打造鲁派民居新范式。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