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2月16日3版
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提高11.7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
稳中提质:青岛制造的“主基调”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十三五”期间,面临转型升级这一最核心的命题,青岛制造交出怎样的答卷备受关注。
记者从12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稳中提质是“十三五”期间青岛制造业发展的主基调。
基本盘“稳”。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15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9%。
新动能对产业贡献逐步攀升。2019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比2015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厚积薄发。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一举扭转了2017年至2018年三季度连续21个月下降的颓势;工业技术改造增长29.7%,增速创10年来新高。
5年间,青岛逐步建立起了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产业体系,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个产业具备跻身“世界级”的潜力;工业互联网发展全面起势,继纺织时代“上青天”、家电时代“五朵金花”之后,“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城市产业新名片呼之欲出;产业生态得到进一步优化,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商协会等市场力量,撬动更多产业资源。
“青岛制造”形成“7+N”版图
“十三五”期间,青岛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精准聚焦、前瞻谋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7个新兴产业,着重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7+N”产业发展体系。
2016-2019年,汽车、机械装备产业年均增幅分别为16.9%、11%,家电、高端化工、船舶海工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保持年均6%以上增长。其中,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意味着青岛这两大产业在全国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未来有望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若干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紧锣密鼓布局中。率先制定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规划,突破惠科、芯恩等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加速5G等“新基建”布局;大力引进美锦氢能生态科技园等产业链龙头项目,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蓝色药库”计划加快实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
产业逐步壮大的同时,创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2016年以来,共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500余项;先后建成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省的42%;拥有4家国家级、17家省级和4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70余件作品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有12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3个单项冠军产品、26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0个国家级、28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企业品牌实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中国质量奖2个、世界品牌500强企业2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51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全国质量标杆13项。
工业互联网成为新名片
“十三五”期间,恰逢互联网下半场的工业互联网拉开大幕。青岛抢抓机遇,前瞻布局新赛道,以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目标,在融合创新应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在平台搭建、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提升、模式创新等方面,已形成“青岛样板”。
5年来,全市认定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平台等11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等41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等11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等299个自动化生产线,采样分析100家改造案例,实现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8%,产品不良率总体下降27.5%,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库存率下降35.2%。
跻身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12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近三年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项目16个,占全省的45%。
到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AD普及率达到79.9%,ERP上线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3%,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3。
最具引领性的卡奥斯平台,荣登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之首,率先推广的以“人单合一”为核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已覆盖60个细分行业,聚集3.5亿用户和400万家生态资源,连接各类智能终端2600多万台、超过2000个工业App,服务企业4.3万家,为用户提供从交互到体验迭代全流程服务。
产业生态更优
“十三五”期间,青岛多措并举,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打造让企业和企业家“更加舒服”的营商环境。
加大政策和资金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共为企业兑现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约15.8亿元,尤其针对存量企业技改,创新性推出普惠性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累计为全市440余家企业安排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9.9亿元。财政出资,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 青岛制造品牌主题宣传活动,加快培育更多品牌企业。
用好市场力量,汇聚更多产业资源在青岛互动耦合。设立中车资本、北科建新材料、百洋众信等总规模60亿元的16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累计投资先进制造业项目55家次;激励企业家出创意、投资者提需求,让企业和协会参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制定,精准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探索更优体制机制,让资源要素更有效配置。在全市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成339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在此基础上探索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激励和倒逼企业提质增效。针对产业集聚发展,出台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指南、发展报告制度、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2019年,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有9个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80%,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2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与深圳并列,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