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和重点地区相继出台管控措施,人员、物流往来受到约束和限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市外办坚持疫情防控底线思维和拓展国际合作机遇意识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市对德工作优势,危中寻机,广交朋友,搭建起疫情下中德两国“空中走廊”,助力青岛德国“国际客厅”建设,全力打造中德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为推进青岛与德国合作带来新机遇。
一、坚持危中寻机,搭建疫情下中德交流“空中走廊”
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经贸合作伙伴和投资、技术重要来源地。疫情发生后,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两国领导人多次通话,双方政府确定建立中德“快捷通道”,以帮助有需求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市外办按照上级部署,在各方大力支持配合下,勇于担当、细致工作,精心组织、严密筹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圆满完成7架德国包机服务保障任务,累计运载290余家机构、企业共1600余人从青岛出入境,未发现一例核酸阳性病例,搭建起疫情下德国经济界、工商界等人士往返中德两国的“空中走廊”。包机入境前,与德国驻华使馆、德国工商大会等提前对接,精心研究制定入境人员疫情防控方案及在青集中隔离方案,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包机入境后,会同交通、海关、边检、西海岸新区等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了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顺畅。同时,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提供人性化服务,结交了朋友,扩大了宣传,展示了我市开放形象和营商环境,得到了外方普遍赞誉,为开展下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戴姆勒、西门子、思爱普、巴斯夫、大众等德国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向我市发函致谢,表示通过包机从青岛入境,对青岛有了更加深入了解,愿进一步加强与青岛各领域合作。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工商大会给予青岛市包机服务保障工作赞赏。人民网、《环球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等中外媒体多角度报道了德国包机入境青岛工作,提升了青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借助外事资源,助力青岛德国“国际客厅”建设
德国是青岛在欧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建设青岛德国“国际客厅”是我市提升对德合作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市外办把青岛德国“国际客厅”作为对德友好交往的重要平台之一,与德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动“国际客厅”建设,利用外事渠道向德国各界宣传推介“国际客厅”,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吸引众多德国企业慕名而来。邀请我前驻德大使、德国驻华大使多次来青考察推动有关项目进展,为我市对德合作交流出谋划策,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为全方位推进青岛德国“国际客厅”建设贡献了外事智慧和力量;配合举办了“2020年德国企业重聚日”活动,成为疫情后青岛举办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德经贸交流活动;邀请德国驻华大使馆代表参加“青岛德国葡萄酒节”“2020德国文化周”活动。
三、加强顶层设计,创建对德合作“一个方案、两个机制”
疫情下的“空中走廊”架起了中德友谊桥梁,建设中的“国际客厅”越来越展现出对德合作的独特作用,必将引领青岛对德合作迎来新机遇,掀起新热潮。立足于为全市对德工作提供规划与机制保障,我市创建了青岛对德合作交流“一个方案、两个机制”。“一个方案”:即编制了青岛市推进与德国合作工作方案,内容涉及经贸、科技、教育、人文等多个层面,通过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为全力打造中德合作交流“桥头堡”绘制了路线图。“两个机制”,即顶格协调推进机制和定期交流互动机制。一是顶格协调推进机制。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发挥高层引领作用,定期召开对德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重要事项,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实现了全市各领域对德合作高效有序推进;汇聚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商协会等全市对德合作资源,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定期交流互动机制。通过与德国驻华使馆、企业、商协会、友城定期开展高层对话、走访互动、平台合作,实现了对德交往常态化发展。今年以来,已开展6次视频连线、12次面对面会谈,合作举办5场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促成有关区市、园区与德方对接合作意向20余个,助推打造中德合作交流“桥头堡”全面起势。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