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什么“凡尔赛文学”,这里好戏连台高调呈现,青农学子将经典编出新花样!

12月14日,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第七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大赛经典改编大赛暨青岛农业大学第五届国学文化节“博雅剧社”演出在文经楼演播大厅落幕。本次技能大赛是由青岛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专业特色活动,三百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本场演出。

本次大赛选择了《祝福》《围城》《日出》《水浒传之杨志上山》《花木兰》五个经典作品,在主题上既关乎历史与未来,也关乎家国情怀。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文学再创作”的形式致敬经典、品味人生。舞台上演员们感情丰富、极具个性,祥林嫂一声声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留学生方鸿渐和赵辛楣啼笑皆非的相亲经历、杨志被逼上山的无奈与忠义、陈白露与她身边各色人物对不可逃避的困境所做的无力挣扎、木兰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可贵品质,被演员们演绎得灵活自然、栩栩如生,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惊艳的“话剧之夜”,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比赛结束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蔡连卫对大赛进行了点评,并与同学们分享了对经典作品改编和“戏大于天”精神的理解,同时表达了对明年博雅剧社演出的期待。

《花木兰》的编剧和导演房雪、徐一凡、张舒雅同学在回忆起这次活动时感慨万千。为圆满完成表演,三位同学几反复研读、琢磨《木兰辞》,查阅了大量史料,修改剧本二十余次剧本。通过改编表演,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情怀,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让大学生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水浒传·杨志上山》的导演姜富倍同学介绍说,这次演出让她知道了原来同学们这么有潜力、有韧性。缺小推车、缺酒桶、缺宝刀,同学们就买来纸壳自己动手做,剧组的大部分道具都是大家亲手做的;整整两个月,他们共排练了五十余次,从台词、神态、走位、服饰,到布景、道具、灯光、配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设计修改。“虽然很累,但当演出取得良好效果获得热烈掌声时,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姜富倍说。

经典改编大赛暨青岛农业大学第五届国学文化节“博雅剧社”演出,自2016年起每年举行,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该活动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蔡连卫博士负责,她告诉记者,设立这项比赛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入阅读基础之上的创新性话剧改编与演出方式,将中国文学经典尤其是爱国经典化为学生们能够亲身演绎的舞台语言与动作,让大学生们充分领会中国文学经典丰富的多维性内涵与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

五年来的改编与演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中很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课程表现方式,也成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讯员 曲天泽)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