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8日讯 12月17日,在20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政府间委员会年会,以线上会议形式正式宣布,由中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历经6次12年申报,成为中国第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有超过十万人常年习练太极拳。申遗成功消息传来,青岛从事和推广太极拳运动的各界人士都极为振奋。
六次申遗终获成功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中国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8年,河南省焦作市正式启动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并与中国的其他项目共计35项,一同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过由于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且太极拳相关的材料准备并非十分充足,因此首次申遗之路只能以失败告终。
2009年,太极拳第二次申遗,并一路过关斩将将相关资料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但就在距离申遗成功只剩一步之遥的地方,太极拳再次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彼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中国最后确定申报了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被搁置。而这一错过,便是漫长的11年。如今,在经过了提交材料、评价架构提问及相应答复等程序后,太极拳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创乡”青岛造
中国太极拳的内涵,并不只是肉眼可见的那些简单招式而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正所谓“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
早在2016年,青岛市老年人体育协会重视并抓住太极拳这项运动适合老年人习练的特点,在青岛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青岛市太极拳之乡”的活动。“创乡”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街道(乡镇)拥有专门的太极拳辅导站点和教练员、指导员、裁判员等骨干人才,辅导站点有专用活动场地、器械和统一的练功服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学健身常识讲座等。
此外,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太极拳普及率分市内六区和县级市两个考核标准,达标并通过验收的区市才可获授 “太极拳之乡”称号。其中,市内六区要求街道(乡镇)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的中老年人要在200人以上,所有社区都要有太极拳辅导站点,街道(乡镇)有一支30人以上的太极拳队;县级市的标准稍有不同,50%以上的社区(村)建有太极拳辅导站点,街道(乡镇)有一支20人以上的太极拳队即可申报。
青岛市老年体协的这一举措,得到山东省及全国老年体协的认可,一项轰轰烈烈的创“太极拳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了进一步推动基层老年群众特别是基层社区、农村太极拳活动的深入开展,2016年至2018年,我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太极拳之乡”创建活动。城乡之间,共享健康,“创乡”活动掀起了普及太极拳群众活动的热潮。截至2019年底,青岛市老年体协已经完成了十万人打太极拳的目标。
最牛的“太极拳之乡”在李沧
申遗成功,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将中华传统文化、运动健身、医疗保健融为一体,具有强身健体、养身保健、修心养性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喜爱。”马守贤这样说,“希望借申遗成功的东风,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作为全国“太极拳创乡”型,李沧区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方面一直保持鲜明的特点,甚至走在全国的前列。2020年,李沧区继荣获“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荣誉称号之后,又获得“山东省老年太极拳之乡”荣誉称号。全区11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荣获“山东省老年太极拳之乡”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全部街道获得创乡“满堂红”的市、区单位。
“为社区队伍配备高水平的教练员、辅导员,为队员配备统一的服装,不定期举办比赛和交流活动,给习练者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李沧老年体协负责人介绍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目前全区每个社区都有太极拳队伍,共有1.8万人常年习练太极拳。希望他们能持之以恒地练习太极拳,并且以此带动我市老年体育人口实实在在地增加,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数量、质量都在全省、全国达到领先水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