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金豆子”种遍黄淮海,潍坊市农科院专家曹其聪育成多个优秀豆类新品种

在潍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埋头在实验室,扎根在泥土里,多数皮肤黝黑,言谈朴素,农民称他们为“专家”,他们却把自己当农民。他们就是潍坊市农科院的农业科研人员,今年57岁的曹其聪就是其中一员。他深耕豆类研究19年,致力于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无数。近五年来,他的6个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奖项,从他手里研发推广的豆种遍布黄淮海地区,让农民种上了“金豆子”。

测试分析百余个品系,为明年试验优选豆种

12月16日上午,在潍坊市农科院三楼的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里,现任市农科院豆类研究所所长的曹其聪正带着团队成员认真选育豆种。实验室里,一百多袋大豆围放在一台谷物分析仪前,这是他们正在培育的一百多个大豆品系。通过谷物分析仪对这一百多个品系进行挨个测试分析,通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多个参数进行判断,优中选优,作为来年试验种植的豆种。

“这一百多个品系的豆子,从第一步杂交开始,大都已经试验了六七年了。”曹其聪边做分析边介绍,一个豆类品种的面市需要经过十分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进行杂交之后,需要年复一年地反复试验,最终培育出性状稳定的品系,仅这个过程就需要至少12年。这只是第一阶段,之后还要经过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审定。

“一个豆类品种的最终面市,大约需要14年。”曹其聪说,北方一年只能种一茬,南方可以一年种两茬。近年来,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为了缩短时间,科研人员在海南开辟了试验田,试验时间能缩短三四年。

“去海南可真不容易,除了紫外线特别毒之外,蚂蚁也很厉害。”说着,曹其聪挽起袖子和袜筒,只见他胳膊和脚腕上密密麻麻的小疙瘩还没褪去。“育种工作离不开理论指导,但更重要的是生产实践。”这是曹其聪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农业科研的苦就在这里,不仅费脑力,还要经受常年的风吹日晒。

近五年6项成果获省市级大奖,两项国家专利

今年57岁的曹其聪是昌邑市柳疃镇曹家庄村人。1981年,曹其聪成为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他带着全村人的希望,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走进了山东农业大学,开始了农学专业的学习,也注定了他这辈子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曹其聪来到了潍坊市农科院,最初从事棉花研究,之后研究过几年蔬菜,从2001年开始从事豆类研究。

最初师从豆类研究专家杨淑英,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山东省劳动模范成了曹其聪的人生榜样。老师杨淑英退休后,曹其聪便成为潍坊市农科院屈指可数的豆类科研人员。在2007年之前的十多年里,几乎是他一个人承担着院里的豆类研究工作。他不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就是在地里搞管理。直到2007年,院里陆续引进了两位高材生协助曹其聪的工作。

“要振兴我国的大豆产业,一靠政策扶持,二靠科学技术。”曹其聪说。

近五年来,国家和我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从2016年开始,得益于“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栽培和土肥岗位专家”等项目经费的支持,曹其聪在豆类研究方面大放异彩。他育成的作物新品种二十余个,主持育成“潍豆6号”“潍豆7号”“潍豆8号”“潍豆9号”“潍豆10号”“潍豆126”“潍豆138”“潍豆1897”和“潍黑豆1号”等,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潍坊市发明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新品系被抢先预定,多个品种被大面积种植

在曹其聪的实验室里,一个被命名为“潍豆20”的大豆是他研发的又一项表现优异的新品系。从10年前就开始杂交育种的“潍豆20”,再有2年就能推向市场了,就在前几天,这个品系已经被济宁的公司抢先预定了。

捧起一把“潍豆20”,金黄色的豆粒十分饱满,相比其他品种粒子大许多。“一般粒大的豆子产量往往就低,这是大豆自身难以突破的矛盾,但‘潍豆20’却突破了这个矛盾。”曹其聪说,“潍豆20”经过多年的培育,在普通种植情况下亩产达到500到600斤,而且杆高适合机收作业,抗倒伏性好、抗病虫害,十分适合现在大田种植的趋势。

“潍豆8号”也是令曹其聪引以为豪的品种。2011年,“潍豆8号”被认定为山东省主导品种大豆,2018年通过了国家审定,至今还是国内优良的大豆品种。“‘潍豆8号’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能达到63%以上。”曹其聪介绍道,目前“潍豆8号”还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成为国内食品厂高端产品深加工的首选原材料,成为农民眼里名副其实的“金豆子”。

不只是“潍豆8号”,像“潍豆6号”、“潍豆9号”等多个品种都广泛种植于黄淮海地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为我国的豆类研究添一份力。”曹其聪说。这位被身边同事称为“宝贝”的豆类专家也是潍坊市先进工作者,他从未停止脚步,传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探索创新优秀豆类品种。(潍报全媒体记者 陈静静/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