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建造启动

12月19日讯 今天上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举行。本次养殖工船建造启动仪式是继今年6月3日养殖工船建造签约仪式之后,在青岛市乃至中国深远海工业化渔业养殖领域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建造启动阶段。该船将于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拢、出坞下水并开展设备及系统调试,2022年3月正式交付运营。

“国信1号”总长249.9m,型宽45m,型深21.5m,设计吃水12m,载重量约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设计航速10节,可移动躲避台风赤潮等恶劣气候,在全球海域开展养殖作业。

全船15个养殖舱能提供80000方养殖水体,其中前13个养殖舱单舱5600m3养殖水体,与半个标准游泳池水体量相当,后2个养殖舱单舱3600m3养殖水体,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养殖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进行不间断强制交换,借助深层取水装置获取适宜温度盐度的海水进行养殖,保持养殖鱼类一直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进而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养殖品质。

随季节和水温变化,首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介绍,近年来,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而传统的网箱等近岸养殖方式面临养殖密度过大、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养殖病害及赤潮、绿潮频发,水产品质、安全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现在海洋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为解决我国渔业捕捞资源不足、生态养殖环境恶化问题,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海洋渔业专家构想了“未来海洋牧场”建设蓝图,提出了养殖工船的初步设想,并持续开展大型养殖工船系统研究。

在项目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基础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推动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蓝渔业工程科技攻关,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科技同行的关注。

产学研深度融合:

开辟海上“移动牧场”工业化养殖新模式

2019年以来,青岛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台州大陈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公司等单位开展项目科技攻关和产业示范应用,合作研发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在资本和产业的加持下,这一项目实现了由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示范应用的突破和落地。经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攻关,养殖工船集成了养殖水体交换系统、鱼苗入舱系统、饲料投喂系统、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鱼获冷藏装置、养殖实验室和养殖集控系统,开辟了海上“移动牧场”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据悉,发展面向深远海水域的大型养殖工船,是为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需要,面向蓝色海洋拓展食物生产新空间,推动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渔业大国向强国转变,领跑世界渔业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具体实践。10万吨级的养殖工船的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研发团队提出的“陆-海-岛联动、养-捕-加结合”等理念,都是“从零到一”的新突破,是多学科交叉和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的成果。

“国信1号”的建造,是一个引领性、突破性和创新性项目,标记着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到来,将为我国实施“深蓝渔业”战略提供重大装备支撑与产业示范。项目可研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等国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并组建了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陈映秋为首的专家顾问团队,对全船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优化。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具备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首个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式大型养殖平台等多项国内外记录,填补了行业空白。项目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先行示范显担当:

提供深远海养殖“中国方案”

继今年6月3日国信中船公司与北船重工签订“国信1号船”建造合同以来,已完成“国信1号”养殖工船船体建造详细设计和部分生产设计,养殖系统、加工系统、增氧系统已开展设备订货。项目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列入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项(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国信中船公司专利申请8项,已获得巴黎公约国际发明专利(授权批准)等多项国内外技术发明专利。

10万吨级养殖工船属全球首制船,按照现行行业管理制度和政策,在船舶定性、建造规范、检验规则等方面存在政策不适用、审批手续办理难等问题。面对这一渔业养殖装备领域的“独角兽”,农业农村部、交通部海事局、中国船级社和省、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讨,先后三次为养殖工船出具审批和指导性文件,在船舶建造规范、图纸评审、开工建造、船名核定、所有权登记等方面实施绿色通道和快速审批机制,保障了项目快速落地。后续青岛国信集团将联合各合作方逐步投资建设50艘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年产名贵海水鱼类20余万吨,产值突破11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全力将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深远海养殖的示范工程。

为对养殖工船高效养殖作业工作原理、装备工况适应性以及工业化高效养殖模式开展试验研究,国信中船公司同步启动实施了“国信101”号中试船项目。中试船总吨位约3000吨,排水量约6800吨,已于11月6日在浙江台州交付,目前正在南海海域正式开展大黄鱼养殖试验,春节前将完成第一批大黄鱼出货,形成首批试验成果。

科技+资本+产业

引领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是青岛国信集团近年来整合国内外产业链资源、发力进军海洋产业的一个缩影。青岛国信集团成立于2008年,是市属国有投资公司,以“提升城市运营效率、提升城市运营品质、降低城市运营成本”为目标,主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担当城市发展使命。2012年以来积极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源整合、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优势与担当,抢抓山东省“海洋强省”、青岛市“海洋攻势”战略机遇,布局海洋产业,通过大资本投入、高技术壁垒、高质量装备、低资源消耗,采用“陆海接力,深远海养殖、工业化运营”模式,构筑现代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和产品供给高地,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经八年探索实践和战略培育,青岛国信集团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多元合作”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在全国拥有、控股8家海洋领域子公司,建立了筏式、网箱、底播、人工鱼礁、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等6大养殖方式,培育了大西洋鲑、大黄鱼、罗非鱼、牡蛎、魁蚶等五大主打水产品,拥有4万方陆基循环水养殖工厂、3万亩现代海洋生态牧场、400余口抗风浪深水网箱、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年产6万吨鱼类加工基地与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基地,形成了涵盖苗种、饲料、养殖、加工、贸易与销售、冷链、金融等内容的海洋一二三产产业发展基础与全产业链雏形,发起100亿元青岛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和44.5亿元青岛市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保障海洋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就在养殖工船建造启动的同一天,青岛国信集团召开海洋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围绕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技术研发与创新,与合作伙伴开展系列合作: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发展深远海养殖,发起设立“深蓝渔业青岛创新研究院”,打造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国信蓝谷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签署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国信集团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协议》,设立了千万级的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对解决我国渔业及渔业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给予奖励,打造中国渔业养殖领域的奥斯卡;国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百洋股份与国信中船公司签订了《养殖工船专用饲料研发协议》,定向开展工船养殖模式下大黄鱼特种环保配合饲料的专题研发。

在海洋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上,青岛国信集团对外发布了海洋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10年海洋产业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青岛国信集团围绕“科技+资本+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要素生态体系,对标日水集团等世界水产头部企业,以关键技术为驱动、资本为支撑、产业为载体,按照“深耕一产、撬动三产、拉动二产”的海洋三产联动发展路径,建设青岛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围绕以“两鱼两贝”为特色的产品战略,建设以海洋牧场、陆基养殖、深远海养殖、种苗繁育为核心的智慧海洋渔业体系,践行智慧渔业工业化生产模式,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海洋水产品供应商,海洋健康品质生活创领者。

面向未来,青岛国信集团将继续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以平台思维整合嫁接国内外优质海洋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运营能力,“由陆及海、海陆联动、统筹开发”,在深耕海洋一产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先进制造业和休闲旅游、物流贸易等高端海洋服务业,努力打造集聚化、融合化、智慧化的现代海洋产业生态圈,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引领者、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供给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青岛新闻网记者 朱颖)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