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1日讯 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任务完成:2000余人参与普查,2万多个普查对象
开展污染源普查,全面摸清生态环境家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2007年,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和社会人口结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性质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第一次普查相比,第二次普查在普查领域、普查内容方面都有所增加,污染物核算方法和核算系数更加科学合理,是目前生态环境领域“最全面、最详细的调查”。这次普查对于准确判断我市当前环境形势,制定改善环境质量措施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2017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19个单位和部门组成的青岛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全市各部门和市、区(市)两级普查机构认真谋划、精心组织,2000余名普查人员无私奉献、艰苦努力,2万余家普查对象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我市圆满完成各项普查工作任务。
普查情况:工业源排放大幅下降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对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源、移动源等5大污染源开展普查,这项工作历时三年,普查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
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2017年底,全市普查对象数量26145个(不含移动源)。包括工业源1858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305个,生活源4162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84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9个。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方面,化学需氧量9.24万吨,氨氮3720.71吨,总氮12446.26吨,总磷863.82吨;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方面,二氧化硫2.41万吨,氮氧化物12.61万吨,颗粒物4.52万吨。
与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全市各类污染源普查对象及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增长较大。同口径下,工业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数量分别增长23.74%、29.41%。工业源废水治理设施、废气脱硫、除尘设施数量分别增长54.34%、81.81%、958.85%。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看,同口径下,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大幅减少,降幅均在40%以上。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98.40%,尤其是重型车保有量增长203.25%,导致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
从比对结果来看,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排放结构呈现新趋势。水污染物方面,工业源排放量占比较低,重点行业污染排放大幅减少,农业源、生活源占比依然较高。大气污染物方面,工业源污染排放大幅下降,但占比仍然较高,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明显上升,非道路移动源贡献不容忽视。
普查成果:全市建立400多万个污染源基础信息数据库
在摸清我市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基础上,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积极成果。摸清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本次普查全市建立了400多万个数据指标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重点污染源档案。
普查结果反映出我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普查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管理各项工作中,为源清单编制、重点排污单位企业名单确定、排污许可证核发、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确定等多项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