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2月22日7版
虎山路11号小区小高层建筑出现邻里撞门情况,市民多次联系相关部门探因未果——
房门“对对碰” 居民心慌慌
最近数月,家住虎山路11号小区的郭先生感觉憋屈。“如果我家房门与邻居家的一起开门,就撞在了一起。我多次联系住建部门,至今没有得到一个说法。”郭先生想不明白,房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都由一个部门监管,问题为什么查不清楚。
郭先生住在虎山路11号小区的一幢9层高的楼房上。今年五六月份,他发现,一直空置的邻户有装修工人进出。郭先生询问得知,小区里的空房被一家企业统一收购,装修后准备用作租赁房。接下来,房门“对对碰”问题令郭先生十分不安。
“我们小区是一层四户设计,其中,两户分列东西两边,两户位于中间,东西两边住户和中间住户的房门紧挨着,并且呈90度角。如果两户的房门都向外开启,就会发生碰撞。我家是东户,以前相邻的房子空置,房门一直关着,没有发现存在这个问题。可等到中间住户开始装修,工人进进出出,就发现一不小心两扇房门就相撞。”郭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房门相撞的事情,他已多次遭遇险情。“有一次,我正在出门,邻户房门突然打开,吓我一跳。多亏我反应快,不然就得撞伤。”郭先生说起此事心有余悸。
为了实地了解情况,近日,记者专程来到虎山路11号小区探访。小区位于金水路以南、秀峰路以东、虎山路以北区域。在郭先生家门口,记者看到,两边住户和中间住户的房门紧挨,尤其是当邻户房门90度打开时,两边住户的房门不仅无法打开或者关闭,行人通过楼道也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磕碰。
相邻两户房门同时打开后,就会发生房门相撞的情况。
郭先生告诉记者,小区8幢小高层建筑都是一样的结构,直接受到房门问题影响的居民有200多户。“这么多年,小高层上一直是两边的房子有人住,中间的房子空置,所以房门相撞的隐患并未引起重视。随着中间住户被统一收购装修,撞门问题开始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不少居民的不满。”郭先生如是说。
现场情况印证了郭先生的说法。采访过程中,有多位小区居民向记者讲述了因房门相撞问题引发的险情。一位王姓业主告诉记者,不少居民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中间户开始装修后,进进出出格外小心。“我今年70岁了,有一次进门还磕了膝盖。”王先生说,“家里的孩子活泼好动,如果被房门撞伤就麻烦了。”
据了解,为了破解房门相撞的问题,小区居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投诉,结果却让人一头雾水。郭先生告诉记者,今年6月到11月,他多次通过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反映问题,并提出两个诉求:一是询问出现房门相撞的原因;二是希望能够借着房屋装修的时机维修房门,一次性解决安全隐患。拨打电话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勘察设计处给出回复:“房屋设计方案显示,虎山路11号小区小高层建筑入户门为内开门设计,不存在‘房门外开打架’问题。”
“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给出的回复有些模糊。他们给我打电话时闭口不谈设计问题,只是重复房屋验收合格,施工、监理都没有问题。如果要借房屋装修的时机对房门进行维修,需要我个人和施工队进行协商。”郭先生说。
如此回复让郭先生无语。“房屋从设计、施工到验收交付都有严格的程序。如果原设计是房门内开,最后成了房门外开,就是没有按图施工,这是明显的错误,怎么会没有问题?还让我去和装修施工队协商,并且动员邻居改动房门,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些荒唐?”郭先生表示。
房门相撞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记者以虎山路11号小区居民的身份分别拨打了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勘察设计处和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电话。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勘察设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虎山路11号小区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此前有多位市民反映过房门相撞的问题,为此,他们专门查阅了有关图纸,“上面标记得很清楚,入户门就是内开,出现撞门情况应该是施工的问题”。
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回复有些曲折。记者拨打郭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后,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此事。
“那你们为什么用这个电话给我们回电?”记者问道。“我们不负责你们那片儿,应该是别人用这个电话回复的。”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道。随后,这位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个分管虎山路11号小区的电话号码。而当记者拨打此号码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依旧表示不了解此事,需要进一步调查后才能回复。截至发稿前,记者没有收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回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记者点评
解决问题切忌“拖延症”
一个简单的房门相撞探因,市民耗时半年,仍不得其果,生生变成了“悬案”,这样的情况让人始料未及。
说起来,这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房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都有严格的监管,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有关部门只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全过程认真进行梳理即可,完全不应该出现让人一头雾水的结果。
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出现“悬案”?根本原因在于有关部门不愿意正视市民的诉求,犯了“拖延症”。因为工作有瑕疵,不想承认自身存在问题,试图拖过一日是一日。这样的做法或许能够一时奏效,却是以损害政府威信和市民信任为代价。
民有所呼,应有所应。希望相关部门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市民诉求,努力改进工作,不要让这样的“悬案”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