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雨访校园|热门小学4选1!公民同招元年公办小学火啦!

8月12日,青岛市内三区适龄入学儿童录取学校开放查询。180个学位,667名学生争夺,4个人里录1个!这堪比“中奖”的概率,就是今年青岛的幼升小报名情况。根据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青岛市南区琴岛学校、青岛新世纪学校、青岛榉园学校、青岛超银小学等热门公办民办小学陆续公布的报名情况。观海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前期家长预期略有不同,榉园、海信、新世纪、超银等民办小学并未出现火爆情况,而新建公办校琴岛学校和院士港分校则一学位难求报名情况惊人。

院士港分校第一年招生报“鼓”了

作为青岛首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公办学校,今年首年招生的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被李沧区家长寄予厚望,前期小升初报名中,一共100个计划就引来全区486名小学毕业生争夺,相当于5个人里录1人。这一热度也持续到了小学部的报名中,观海新闻记者从二中院士港分校了解到,学校小学一年级计划招生180人,前期通过李沧区小学入学服务平台报名并通过审核的共计667人,报录比达到了3.7:1,相当于4个学生里录1人。

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小学部和初中部今年报名火爆。

观海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院士港分校小学部和初中部报名火爆,首先与该校的招生范围划定直接相关,不同于李沧区其他中小学仅面向学区内招生,院士港分校小学4个班初中2个班面向全区符合条件学生招生。其次作为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旗下的新丁,背靠青岛二中这一金字招牌,院士港分校初中和小学部被李沧区家长寄予厚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报名热度。        

“2选1”市南琴岛学校表现强势

同样火爆的还有市南区首所九年一贯公办学校——青岛市南区琴岛学校。作为去年才开始招生的新校,在6月份的小升初中,琴岛学校同样报名火爆,315人争夺240个学位,电脑派位报录比为1.3:1。而根据5日琴岛学校发布的幼升小学位情况公示,今年小学部共计160个学位,除学区片内生源86人外,剩余74个学位,面向市南区西片六所小学招生,今年报名参加派位的143人,报录比为1.9:1。

前期琴岛学校小升初电脑派位现场。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公办校琴岛学校的报名火爆,同样与招生范围划定有关。“去年学区片内人数是50多人,今年学区片内的报名人数,相较去年有提升。”琴岛学校教导处副主任邱皓琨表示。学校在一年时间里抓教学质量的做法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也是此次招生火爆的原因。暑假里,琴岛教师们又录制了微视频,指导学生暑假学习。

不少热点民办校首轮报名“没吃饱”

与公办校报名火爆对比强烈,公民同招元年,多所往年热门民办小学报名情况均未出现爆满情况,被很多家长预计可能会大火的青岛新世纪(市南)、青岛新世纪(市北)、青岛(市南)海信学校报名人数与学位持平。其中,青岛(市南)海信学校小学一年级招收新生6个班。享受幼升小优待政策的集团员工和教职工子女52人,符合一年级入学条件报名学生208人,报名满额。记者注意到,按照海信最初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年级计划招收6个班240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了计划数,但考虑到尚未超出班额限制,所以报名的208人全部录取。

地处市南中片,坐拥青岛7中、青岛26中、青岛39中“热门学区”的青岛榉园学校,享受幼升小优待政策的共计73名,剩余107个学位,报名50人,全部录取,出现了“遇冷”现象。

前几天公布的青岛超银小学(镇江支路)、青岛超银小学(金沙路)、青岛超银中学小学部(镇江路)、青岛格兰德小学、青岛国开实验小学等学校,首次报名均未“吃饱”,均不实行派位。

学费“绊住”家长报名民办校脚步

在采访中,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对家长而言,选择民办小学更多是为了进入优质初中。而在小学的选择上,性价比成了很多家长考虑的关键。“琴岛学校是九年一贯学校,小升初直升,这点很重要。”一位报名琴岛学校的家长告诉记者,虽然榉园学校面向的初中都是市南中片的名校,但学费门槛劝退了不少人。“小升初的公民同招政策已经落地了,选小学必须得想好了对应初中,所以首先考虑九年一贯的学校。”隋女士给孩子报名了超银学校,希望能在一个校园里完成九年教育。

招生限区域民办校招生遇挑战

往年像榉园学校等热门民办小学,家长需要提前一两年“占学位”,而今年这些学校却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观海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招生范围受限成为了遇冷最关键原因。“今年招生范围受限制,民办学校只能在自己所在行政区域内招生,这就挡住了很多跨区域报名的家长。”一位民办学校负责人表示。按照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工作方案,民办学校明确招生区域,民办小学招生限于审批地所在区市。民办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经相关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实批准,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可跨区市招生,但不得超出市域范围。这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看的空余学位不一定是最终的数字,但公民同招之后,民办学校面临招生挑战是不争的事实。(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雨 赵黎)

责任编辑:王晓雨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