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陆空地水”发力,“大交通”已来,烟台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停泊在烟台港的海蓝鲸轮。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摄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

烟台港40万吨级码头投入使用

高铁驶进烟台站

“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大交通”时代来了。在日前举行的烟台“‘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杰通报了“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9亿元,其中铁路完成投资104亿元,公路完成投资224亿元,港口完成投资66亿元,机场完成投资12亿元,场站完成投资13亿元,基本建成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铁飞驰而来 铁路建设再提速

王永杰介绍,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一张城际铁路与普速铁路相结合的多层次铁路网初步形成。

潍烟高铁项目已开工建设,正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和工程施工,预计2024年竣工。项目起自潍莱铁路昌邑南站,经潍坊、青岛、烟台市,利用烟荣联络线引入青荣城际烟台南站。全长237公里(烟台境内20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站昌邑南、平度新河、莱州、招远、龙口市、蓬莱市、大季家、福山南、芝罘、烟台南10座。

潍烟高铁是烟台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经过积极争取,2019年2月,项目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步入了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的重要转折期。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项目纳入了“十四五”先期启动实施的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名单,同意可于“十三五”开工建设,为项目推进扫清了规划这一最大障碍。2019年11月,确定由济青高铁公司作为项目建设主体。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项目前期工作压茬有序推进,项目可研报告于6月29日获省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于9月7日获省交通运输厅批复。项目建成后,烟台北部4个全国百强县、3个国家级园区将实现高铁贯通,同时烟台的铁路出行也将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烟台中心城区可2小时到达济南、3小时到达北京。

莱荣高铁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正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和工程施工,预计2024年竣工起自莱西北站,终至青荣城际荣成站。全长192公里(烟台境内83公里),设莱西北、莱阳丁字湾、海阳、乳山南、威海南海、文登南、荣成7座站点,设计时速350公里。项目可研报告于4月29日获省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于8月31日获省交通运输厅批复。

大莱龙扩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计划明年竣工。大莱龙铁路位于德龙烟铁路中段,西起潍坊大家洼、东至烟台龙口,全长176公里(烟台市境内长约90公里)。自2018年12月起,启动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45亿元,其中烟台段20.1亿元,主要进行全线电气化改造、增加部分站点客运功能、平交改立交等。建成后,既能完善北部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又将填补北部招远、莱州铁路客运空白,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除了上述三条铁路外,烟台还建成了烟台港西港区和万华化学工业园专用铁路;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启动高铁南站和蓬莱机场预留预埋工程建设。”王永杰说。

66亿元投向港口设施 打通海上“大通道”

“十三五”期间,烟台牢固树立“以港强市”发展理念,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港口竞争力显著提升。

王永杰介绍,五年时间里,港口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对标国内外先进港口,加快大型专业化码头、深水航道和防波堤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6亿元,新建深水泊位25个、千吨级陆岛交通泊位15个,新建扩建航道70公里。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航道投产,芝罘湾港区搬迁稳步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码头开工建设,西港区、龙口南山LNG码头即将开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生产性泊位247个,涵盖17类主要装卸货类,矿石、原油、集装箱、客滚码头达到或接近最大靠泊等级,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年8月,烟台港西港区成功靠泊40万吨铁矿石运输船,成为全国第五个能够停靠40万吨巨轮的港口。

五年里,港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目前,烟台港已成为全国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港口及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邮轮始发港,拥有西港区、芝罘湾港区等10个港区,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8个,是全国最大的铝矾土进口港、最大的对非班轮口岸,滚装运输、商品车出口、化肥出口居全国前列。依托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打造“几内亚矿山源头—烟台港西港区—魏桥厂区”铝矾土全程物流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典范;依托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西港区至淄博长输管道和油品仓储设施,打造了西港区至山东西部腹地的油品全程物流链。完成西港区矿石泊位和堆场自动化改造,实现了码头装卸、运输、混配全过程自动化,港口智慧水平和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五年里,港口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西港区疏港高速、西港区至淄博长输管道等项目先后投产,原油管道复线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铝矾土、油品等优势货种的水水中转发展迅速,公路、铁路、水路、管道“四位一体”陆海运输大通道已初具规模。

19741公里通车里程 高等级公路网成形

“十三五”末,烟台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741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2495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5.6%,居全省第二;公路密度达到144.58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长4.77%;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70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9.4%,居全省第三。全市形成了以沈海高速、荣乌高速、威青高速、烟海高速、蓬栖高速、龙青高速、文莱高速、三条疏港高速和国道204烟沪线、国道228丹东线为主骨架,“四好农村路”为补充的高等级公路网。

五年里,高速公路新增152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40.25亿元,建成蓬栖、龙青、文莱三条高速,提升了胶东半岛交通互联互通能力。

其中,蓬栖高速起点位于蓬莱东侧新港街道,终点在栖霞松山镇丰粟村东南,全长45公里,总投资30亿元,2017年12月通车。项目建成后,对加强产业带交流和合作、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龙青高速起点位于龙口港区疏港路终点,经龙口、招远、莱西,终点位于高格庄互通立交,与莱西至城阳段相接。全长67公里,烟台境内49.8公里,总投资45.25亿元,2018年9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实现了龙口港至青岛港的全线贯通,龙口至青岛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个半小时;文莱高速烟台境内63.3公里,总投资65亿元,2020年9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为烟台西向出行提供了一条快速、经济的大通道。

“十三五”期间,国省干线公路新改建和大中修885公里。烟台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1.6亿元,改建G204烟上线、S306海莱线等公路85公里,完成大中修里程800公里。新改建和大中修里程占全市普通国省道里程的48.5%。

烟台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投资1.06亿元实施全市干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整治公路里程216公里,提升全市公路安全通行能力。2018年10月,交通运输部在烟台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烟台公路“三全体系”,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年里,农村公路突破1.7万公里。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建设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目前全市已改造农村公路4792公里,危桥改造110座,改造客运站点3500多个,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路面4米以上公路通达。招远、莱州分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招远欧邱线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实施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户户通”,打造群众满意的“连心路”。实施全省第三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建设总里程1144公里,受益行政村1587个。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县乡公路安防工程4830公里。对全市1.2万公里村级公路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治。

3987辆公交穿梭 公共交通提升幸福感

五年来,烟台深化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实施体验升级工程,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王永杰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公交车辆达到3987辆,线路达到411条,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0%和65%;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5标台/万人,市民出行公共汽车分担率达20.6%。

五年里,公交设施不断升级,投资1.4亿元,建设启用了烟台牟平旅游换乘中心、福山西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区八角公交枢纽和锦绣公交场站4处大型公交场站,新增场站面积5.77万平方米;投资6245余万元,改造建设公交站亭262处、港湾式公交站点125处,并同步加装智能电子站牌262座,市民乘车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公交线网不断升级,及时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市区累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41条,其中新增公交线路42条,新增公交运营里程1200余公里,跨区线路为骨干、区内线路为基础的市区公交线网更加完善。发展特色公交,陆续开通旅游公交、夜间公交以及微循环公交线路25条;开发定制公交服务平台,开通定制公交线路17条。

公交运力不断升级,更新、新增新能源公交车近千辆,其中大容量空调公交车300辆。新建公交充电桩316座,总量达358座,保障新能源公交车用电。

服务能力也在升级,改革市区公交管理体制,将市区原有3家国有公交企业整合为市公交集团统一管理,形成市区公交“一个管理运营团队”格局。改革公交票制票价,市区常规公交线路实行“一元一票制”,烟台成为全国第二个推行“一元公交”的城市。开通烟台至栖霞城际公交,完成县域10条线路公交化改造。推进公交便捷支付,市区170条线路、2250余辆公交全部实现移动支付,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于天洋 摄影 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