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在哪建、怎么建?山东两部门联合出台设计新标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9日讯 为有效应对呼吸类传染病等突发重大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重特大突发事件,大量轻症患者的集中收治问题,利用既有建筑在最短的时间内改造为临时医疗救治场所,实现有效隔离传染源、最大限度快速救治轻症患者的目标。近日,山东省住建厅、山东省卫健委联合发布了《“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设计导则(试行)》。

按照导则,“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应具有大空间、大容量、临时性的特点,设计和改建要遵循安全可靠、转换快捷、易于恢复的原则。改造的既有建筑宜与周边医院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优先选用体育馆、展览馆等大空间建筑改造“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用于治疗传染病的“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应遵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则,并应满足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流程。

“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设计和改建技术措施应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建筑结构安全、设施设备运行安全、消防安全和环境安全,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以救治轻症患者为主要对象,重症患者应及时转移至具有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各地宜先选定适合改造的既有建筑,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如评估鉴定、改造设计等工作,以节省转换时间。

在选址上,记者注意到,“方舱医院”选址应尽量远离高密度居民区、幼儿园、大中小学校等城市人群密集活动区,远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生产储存场所,尽可能选址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向。既有建筑与周边建筑物之间应有不小于20米的隔离间距。

在创新技术应用上,智能化系统设计优先选用能减少直接接触、避免二次传染的技术。人员进出通道应设置无接触式快速体温测量设备,如采用热成像双目摄像机等。自动测温应结合患者接收和筛查流程设置,对体温异常者的报警信息传送至监控主机。宜配置消毒机器人、物流机器人、信息查询机器人等提供无接触服务,并做好相关机电配套、物品交接等空间的预留。宜配置基于5G的远程会诊、无线查房、移动健康监护等医疗信息化设施。宜采用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形成完整的模型成果,所有数据集中妥善储存,在启用时迅速实现三维可视化和物资汇总功能,实现5G时代的智慧城市大数据调度功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