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科技向善,则“鸿沟”可填


文/王嘉敏(青岛科技大学 学生)

伴随网络技术的兴起,“数字鸿沟”被用来描述技术的差别在不断拉伸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这道“鸿沟”不仅横亘在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对于年龄也是如此,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化生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

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健康码”的使用,导致老年群体的“码”上生活备受关注。网络技术的确给年轻人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无论是网购还是网络交流,都给世界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如何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应用难题,也成为科技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12月25日,工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完成43个APP适老化改造。当然,在这一背景下,相关措施也已经见诸报端。比如:无锡火车站的“无健康码”通道;11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出台;12月10日,上海市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等。回顾2020年,“适老化”开始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措施出台的背景是数字社会中老年群体面临的诸多窘境:九旬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84岁老奶奶冒雨用现金缴医保被拒、老人因无健康码乘地铁被拒……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舆论对有关部门的服务过分“苛求”,而是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技术、社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数字化面前,整个社会纷纷采取相应对策和政策。那些方便了年轻人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亦应成为老年人的“福利”。这不仅关乎社会温情,亦关乎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科技发展是为了提升社会的整体进步,包括如何利用科技发展来提升公共服务,即“科技向善”。

对待老年群体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科技向善,是社会发展的重大一步。关注不同人群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带给人们的体验,是对科技的考验,但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于此。当老年人进入数字化生活,促进社会融入、改善健康习惯、加强亲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能有效提升幸福感,还会带动庞大的消费需求,促进电商服务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