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铭记法治精神,走进民法典时代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随着2021年第一缕阳光来临,我们也正式迈入了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民法典的正式实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这其中,不少法律名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系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作别这些熟悉的法律,我们无需担忧“断档”,因为民法典早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

实施民法典,相关部门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20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完成司法解释清理情况、民法典第一批司法解释相关情况。其中提到,目前已全面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凡是与民法典规定不一致的,坚决废止,同时立足司法审判实践,该修改的修改,该重新制定的重新制定,确保司法解释符合民法典规定。目前,最高法已经制定了与民法典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释,于2021年1月1日起与民法典同步施行。

值得期待的是,民法典对之前存在已久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明确。比如,高空抛物谁来担责;如何为见义勇为者撑腰;手机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怎么办;职场性骚扰,单位是否担责,等等。民法典时代,人们期待这部良法,能将相关痛点一一解除。

不仅如此,与此前相比,最高法还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比如,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具体案由”等。这些内容有利于将民法典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让全社会更好地运用民法典,努力促成良法善治。

不过也要看到,民法典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解决民事法制建设方面的所有问题。如今社会快速发展,很多问题仍然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寻找有效的法律解释和解决方式。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并在心中保持坚定的法治信仰。

所谓良法善治,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也需要全社会对法律的自觉遵守,时刻将法律精神铭记于心。同时,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有效实施,确保其全面有效地执行,使其成为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

民法典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让我们把对法治的信仰化为铿锵的脚步,开启崭新的征程,共同推进良法善治,为全面依法治国添一点力,尽一分责。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