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岛保护区:念好“三字经”,走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3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西海岸新区获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管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念好“统、通、精”三字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党建“统”筹 构建基层治理“四梁八柱”

统筹谋篇布局。灵山岛保护区完善党建统领的顶层设计,建立了“保护区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精耕区域化党建工作。保护区打造梦时代商圈党建联盟,构建“1+5+N”商圈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对305家非公企业、39名党员的有效覆盖。同时建成红色物业3个,红色业委会5个,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基层。

统设治理架构。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后,灵山岛保护区现辖3个城市社区、1个行政村,人口约2万人。保护区合理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网格治理中心(网格驿站)、公共服务中心等全新社区组织架构,形成“一个核心、多个堡垒”的社区服务力量。构建“网格长+单元长+楼长”工作责任体系,优化形成9个责任网格专班,增设22个小区长、116个楼长、277个单元长,使治理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统建工作机制。保护区实行社区、网格并轨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第一责任人”工作机制,建立专职网格员、专业网格员和社会力量全员参与的立体治理运行模式。开发并启用保护区智慧党建小程序,实现“人事网上管、网上办”。成功吸引35家单位入驻并成立保护区社会治理联合会。同时,在全区率先成立镇街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培育社会组织、助力社区治理。通过社会协同创新项目、精品社区项目等公益服务项目,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移,引进和培育更多的专业社会组织和特色项目入驻保护区、社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着力构建多元参与、共治善治的良好格局。

政“通”民生 建设连心共治“高速公路”

今年以来,保护区党工委、管委扎实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实现“三我活动”辖区宣传全覆盖,群众知晓率达96%以上。主动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50余条,力促上级交办数量下降30%以上,问题就地办结率超80%。

打通民声倾听“最后一米”。保护区借助公园、广场等居民休闲公共区域,在全区率先打造“民声会客厅”,实现居民与政府“面对面问政”,做到“有意见当面提、有问题当面解、有诉求当面应”。设立“民生小市集”,整合辖区资源,实行公益服务精准配送,让居民在活动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时,设置“十佳建言好市民”等特色板块,开展“互动式”评选,吸引辖区居民积极参与。截至目前,“民生小市集”已走进6个小区,累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50余条。开通保护区“一拨就灵”民生服务热线“83171890”,有效接办件达800余件,全力推动“辖区的事当地接、就地办”。

打通民声推进工作卡点。保护区建立诉求、资源和项目“三张清单”,有效破解政府被动办、可利用资源少的难题。“诉求清单”,结合“三我”活动,开展民意征集行动,理清群众反映的需求建议,明确让党委、政府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资源清单”,详细掌握辖区各方能提供的资源,挖掘驻保护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在人才、技术、场所、设施等方面的各类资源,分类建立和动态更新服务救助、慰问义诊、免费维修等37项资源清单,明确资源类型、提供方、资源内容;“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整合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确定项目牵头单位、时间、步骤、推进方式,系统组织措施,做到办一件、成一件。截至目前,项目化方式开展诉求办结12个。

打通民声解决机构关节。联勤联动直办,抽调专业人员组建保护区联勤联动队,实现绝大多数问题即接即办。今年以来,联勤联动队直办件超过700件,约占案件总数80%。联点单位合办,与区级28个单位建成联点单位,并充分发挥35个社会组织成立的社会治理联合会平台作用,共同开展联系群众进社区、政策宣传进社区、隐患排查进社区、问题办理进社区的“四进社区”活动,初步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两代表一委员”督办,邀请驻保护区的“两代表一委员”,重点聚焦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通过现场办公,督办推进解决落实。据统计,已累计督办处理问题25个。

“精”准施策 化解群众身边“疑难杂症”

保护区党工委管委秉持“实际行动是回复民声最好反馈”的理念,系统谋划,攻坚克难,历史性破解了海岛居民“漂洋过海办事”难题。针对居民诉求特点,首创“情理法”三步工作法,并启动试点,梯次推进,确保诉求解决到位。

精细管理,提升治理水平。全面建立网格组团化管理模式,结合新区村庄结构优化调整,重新划分基层治理网格,做到区域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确保做深做细。调整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网格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实行社区、网格“双考双评”。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一社一特色”“一网一亮点”工作方案,已启动打造“商圈党建+楼宇治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社区建设品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精准施策,破解历史难题。针对灵山岛居民办事不便的“历史难题”,保护区创新实施“跨海作战,打通灵山岛服务最后一米”行动,利用自有财力投资35万元,建成并启用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灵山岛便民服务中心,实现5大类90余个便民服务事项入岛,实现“岛上的事岛上办”。同时,创新建立“3+2”办公机制,即每周工作人员驻岛办公至少三天,破解办事人员少的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办理各类事项1200余件次,节约办事时间超5000个小时,为百姓节约办事成本近150万元。

精准攻坚,回应民声诉求。保护区创新推行“民声征集+大数据”智慧治理系统,将所有民声“云上走”,建立定期研判机制,精准攻坚,用办好一件件实事凝民心、暖民意。今年以来,保护区借助“三我”民声倾听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僵尸车”、违规开荒种地、“流浪犬”等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各类“僵尸车”62辆,铲除开荒种地3000余平方米,安置“流浪犬”20余只,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政府公信力和治理能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灵山岛保护区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率达85%以上,较2019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累计接办群众诉求1285件,同比下降30%,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97%,提升近2%。(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段元众)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